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量?叁量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量”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一)量,即尺度、標准之意,指知識之來源、認識形式,及判定知識真僞之標准。印度自古各哲學宗派間即盛行探討知識來源、形式、真僞之學問,遂産生各種“量論”之說,其中最普遍者爲叁量。然叁量之內容與名稱;各宗所說互異。

  (一)就心、心所量知所緣對境而立之叁種量。唯識宗于此,多所分別,並詳加闡論;而于因明之中,亦爲重要之“自悟”方法。此叁量即:(1)現量(梵Pratyaks!a  -prama^n!a  ),又稱真現量。乃對境時無任何分別籌度之心,各各逼附自體,顯現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覺知外界之現象者;此一覺知乃構成知識之最基礎來源。(2)比量(梵anuma^na  -prama^n!a  ),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確推知未現前及未知之境。(3)非量,即似現量、似比量之總稱。乃非正確無訛之現、比量,或非可量知之量。

  (二)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與顯揚聖教論卷十一所立之叁量:(1)現量(同上),(2)比量(同上),(3)聖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爲一切智所說之言教,或從其聞,或隨其法,其中又分:1.不違聖言,佛自說經教,輾轉流布,不違正法、正義。2.能治雜染,善修此法,能永調伏貪癡等煩惱。3.不違法相,不于一切離言法中建立言說。

  (叁)數論外道所立之叁量:(1)證量,指從根塵所生之五知根,緣五塵所顯現之覺知作用。相當于上記之現量。(2)比量,分爲有前、有余、平等叁種;“有前”乃推知未來之作用,“有余”爲推知過去之作用,“平等”爲推知現在之作用。(3)聖言量,相當于上記之聖教量,雖非由五官感知,亦非經推比而來,然以笃信聖者之故,亦得信知聖教聖言。如北郁單越之存在,既非吾人所能感知,亦非推比可得,然以聖言之故,遂得信知其存在。[解深密經卷五、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因明入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一](參閱“比量”1481、“真現量”4222、“量”5293)

  (二)成唯識論卷二所立之叁量。即:(一)所量,指被測度量知之對象。(二)能量,指能夠用以量知者。(叁)量果,指所量知之結果。例如欲量知一織物,則織物爲所量,尺度爲能量,所量得之尺寸爲量果。成唯識論複基于此說,將心識之作用分爲四分,而以相分爲所量,見分爲能量,自證分爲量果。(參閱“四分”166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術語)叁量有二種:一、因明之叁量:即現,比,聖教,之叁也。詳見量條。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緣之境,而立叁量之不同:一、現量,如鏡之對于物體。能緣之心,不爲些之分別計度,量知現在之境者。如耳識之對于聲,眼識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現顯之境。比知分別而量知者。如見煙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識之比量智而成也。叁、非量,于現在之境與非現在之境,以逆亂之心錯分別取不實之事者。即以似現量似比量,而爲非量也。就八識所知而分之,則第八識與眼等之五識唯爲現量,第七識唯爲非量,第六識通于叁量。說見百法問答抄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名數)一現量,二比量,叁聖教量,又曰至教量聲量正教量。尚有現量比量非量之叁量。見叁字部叁量條。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出宗鏡錄]  一現量現即顯現。量即量度。是楷定之義也。謂眼識乃至身識。對于顯現五塵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錯謬故。是名現量。(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二比量比即比類。謂以比類量度而知月故。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比量。叁聖教量謂于聖人所說現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違。定可信受。是名聖教量。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裏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爲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 - 陳義孝編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叁量者:
  一、現量  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境,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二、比量  謂于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
  叁、非量  謂似現似比,總名非量。
  一、似現量  有分別智,于境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爲境界故,名似現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如于霧等,妄謂爲煙,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叁量”的解釋

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量是認識、知識,也是測量的准繩。如以鬥量米,以尺量布,以至于以秤量物。唯識學立有叁量,是明心識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識活動中,能認識的作用是識,所認識的對象是境,在此能認識與所認識之間,心識是能量,所認識之境是所量,此能量與所量之間,有識量的生起。如販布者不用尺量,則不知布的長度,吾人心識認識外境,如果沒有心識的計慮量度,則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圓是方,可見識量在認識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識之量度有叁種,隨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別。此叁量爲:一、現量:現量是能緣之心,量所緣之境時,不起分別計度所獲之量果。但現量之境,要具備叁個條件,即一者是現在,以簡別于過去或未來。二者心識認識的對象必須要顯現出來,亦即必須是現行位之法,在種子位不能成爲現量。叁者現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識與所量之境,都是明白現前,和合俱有。二、比量:心識所量度的對象,沒有呈現在前,但可藉著知識經驗,推測比度而獲致量果。如見山下有煙,推知該處有火;見牆外有雙角,推知牆外有牛。叁、非量:此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即是于所緣之境,以錯覺之心錯爲分別所獲致之量果,如見繩以爲是蛇,見騾誤認爲馬,都屬于非量。



八識緣境,前五識量度之境,是根塵相對的而生識的直接感覺,此時無分別心,不雜名言,所以是現量。例如眼識緣色,唯緣青黃赤白四實色,不緣長短方圓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當五俱意識生起,有了分別,就墮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識通于叁量,在五俱意識初起刹那,也是現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別,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爲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識緣根身、器界、種子,唯是現量。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量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