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能變?叁能變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能變”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能變”的解釋

  梵語trividha-parina^ma。指異熟、思量與了境。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爲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爲能變。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思量、了境等叁種。(1)異熟(梵vipa^ka  ,巴同)能變,又稱第一能變、初能變,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系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報,其報由引業牽引,而爲恒常相續之總報體,故稱爲異熟,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系由滿業而來之別報體;然以其報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若自賴耶叁位而言,異熟識之名即相當于善惡業果位。

  (二)思量(梵manana  )能變,又稱第二能變,即指第七末那識。以第七識爲恒審思量之識,故稱思量能變。在諸識中,雖然第六、第七識能審思量,然以第六識有間斷,故不稱思量能變。

  (叁)了境能變,又稱第叁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如色、聲等)之作用,故稱了別境能變。第七、第八識則無了別顯著對象之作用。唯佛之前六識,對于如“真如”般之對象(細境)亦能加以了別。以上,初能變之識由先世之業及名言之實種變現實境,故稱變現爲變,其中,若就所藏之種子而言,稱爲因能變,就識體之自體分能變現而生見相二分之果而言,稱爲果能變。[唯識叁十論頌、成唯識論卷四、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卷二本](參閱“因能變”2299、“果能變”332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能變”的解釋

  (名數)唯識論對于說萬法爲識之諸變而稱八識爲能變。分叁種之次第說之。唯識論一曰:“此能變唯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一,初能變,爲八識中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以此爲依于善惡業而感無記總報之異熟識故也。七識者,有覆無記而非異熟性,前六識,雖有異熟性然是從第九識起者,故名爲異熟生不得謂爲異熟之識也。唯識論二曰:“異熟習氣爲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雲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二、第二能變,謂之思量識。爲八識中之第七識,即未那識也。此識常恒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故名思量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識,度爲我故。又恒審思量余識無故,余之二識不名思量。”叁、第叁能變。謂之了別境識。眼等之六識也。此六識者,各了別粗顯之境,故名了別境識。唯識述記一本曰:“叁了別境識,即余六識。二十論說,心境識了名之差別,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粗顯境唯前六故,對比六塵說六識故。然濫第七,應言此六了別粗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粗,簡于七八故。”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叁能變”的解釋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叁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爲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于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 - 陳義孝編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叁能變”的解釋

唯識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爲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爲能變。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思量、了境等叁種。一、異熟能變,又稱第一能變、初能變,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系六道衆生所各有的果報,其報由引業牽引,而爲恒常相續之總報體,故稱爲異熟,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系由滿業而來之別報體;然以其報體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若自賴耶叁位而言,異熟識之名即相當于善惡業果位。二、思量能變,又稱第二能變,即指第七末那識。以第七識爲恒審思量之識,故稱思量能變。在諸識中,雖然第六、第七識均能思量,然以第六識有間斷,故不稱思量能變。叁、了境能變,又稱第叁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如色、聲等)之作用,故稱了別境能變。見《唯識叁十頌》。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能變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