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叁時教判。指佛陀教法之叁時期。依釋尊說法時代之不同與經典內容之深淺,而將佛陀教法分類爲叁時期。即:
(一)法相宗之說,系窺基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之叁時說而立。又作有空中、有空中叁時。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之說,(一)第一時教,釋尊于初時爲發趨聲聞乘者宣說四谛之理,稱爲第一時有教。指阿含經等所說“我空法有”之旨,謂一切存在均由因緣所生滅,故無實體,然實有構成存在之要素,故稱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時教,釋尊爲發趨大乘者講說“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經等之說,謂一切萬法本來即爲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稱爲空教,指大乘空宗。(叁)第叁時教,釋尊普爲發趨一切乘者講說中道之義,如華嚴經、解深密經等,以叁性叁無性之說,談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無之中道,故稱中道教,指唯識宗。又此教系從小乘教進入大乘之大乘教,故又稱真大乘教。
此叁時教中之初時有教與第二時空教稱爲方便未了義教(方便權巧而未圓滿之教法,攝機、教理各有互缺),對前二者,則第叁時中道教稱爲真實了義教(完全、真實之說教,攝機教理具圓)。叁時教判原系印度戒賢論師所立,法相宗對叁時亦有不同解釋:有以根據佛陀實際說法之前後時期爲別之年月叁時說,有以根據教法意義、內容之深淺而別之義類叁時說,以及折衷前兩者之年月、義類兼帶叁時說。[成唯識論卷一本、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卷一]
(二)叁論宗之說。印度智光論師所立。(一)初時教之主觀(心)、客觀(境)均是實在,故是“心境俱有”之小乘教。(二)第二時教爲唯有心是實在之“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叁)第叁時教則爲“心境俱空”之無相大乘。其中,以最後之第叁時教爲真實了義教。[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參閱“叁時”596、“叁教”609)
(名數)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叁時教也。此有年月之叁時教與義類之叁時教二者。年月之叁時教者。一、第一時教,佛成道最初爲破外道凡夫實我之執,說四大五蘊等諸法之實有而明人我之爲空無。四阿含等之小乘經是也。二、第二時教,佛複爲破小乘衆實法之執,說一切諸法皆空之理,即諸部之般若經是也。叁、第叁時教,佛更爲並破菩薩之空執與小乘之有執,說心內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華等之諸經是也。以前二時教,爲佛說之方便,以第叁時教,爲佛說之真實。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別叁時之教法,謂之年月叁時教。見唯識述記一本。義類叁時教者,偏于如上年月次第之時,如于阿含經前說中道教之華嚴經,又如于法華經後說有教之遺教經,此乃恐叁時教有漏故立義類之叁時教,不拘說時之前後,诠一切有之教爲第一時教,诠空之教爲第二時教,诠中之教爲第叁時教。見了義燈一本。
(名數)有二種:一、空宗智光論師所立,遠受于文殊龍樹,近禀于青目清辯。一第一時教,爲小乘說心境俱有者,阿含經是也。二第二時教,爲大乘之下根,說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經等是也。叁第叁時教,爲大乘之上根說無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經是也。此叁次第,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證之,見華嚴玄談四。二、有宗戒賢論師所立,遠受于彌勒無著,近踵于護法難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法相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經教,判爲叁時:第一、釋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執著實我,故在四阿含經中,爲說五蘊法,說明我乃是五蘊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則但有法而無我,是爲我空法有論,屬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聞有教,雖解我空,尚執法有,佛爲除彼 - 陳義孝編
又作叁時教判,指佛陀教法的叁個時期。唯識宗的叁時教判,是唐代窺基,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之叁時說而立的。《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一、第一時教,釋尊于初時爲發趨聲聞乘者宣說四谛之理,稱爲第一時有教。指《阿含經》等所說“我空法有”之旨,謂一切存在均由因緣所生滅,故無實體,然實有構成存在之要素,故稱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時教,釋尊爲發趨大乘者講說“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經》等之說,謂一切萬法本來即爲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稱爲空教,指大乘空宗。叁、第叁時教,釋尊普爲發趨一切乘者講說中道之義,如《華嚴經》、《解深密經》等,以叁性叁無性之說,談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無之中道,故稱中道教,指唯識宗。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