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僧官?僧官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僧官”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僧官”的解釋

  由政府任命,統領全國寺院僧尼以維持教法之官職。印度之僧團雖有上座及負責敲鳴犍稚、監督進食等事之維那,又有寺主、直日及直月、直歲等職,然無官職之製;僧尼若觸犯戒律,多由僧團自行裁決處分。我國僧尼多受政府庇護,不得實行自治製度,故有僧官之設;本製始于魏晉南北朝時代,其後曆朝皆因襲其製,惟僧官之職位名稱隨朝代遞嬗而疊有變更。梁高僧傳卷六僧■傳載,北方初立僧官者爲後秦姚興(393~416在位)立僧■爲僧正,僧遷爲悅衆,法欽及慧斌爲僧錄,以掌管僧尼。北魏時,道武帝于皇始年間(396~397)敕任沙門法果爲道人統,以統攝僧徒。文成帝于太武帝毀佛法難之後繼位,即大力複興佛教,設立一元化之僧官製,以統禦僧團;中央設置監福曹,主事僧官以道人統爲正,都維那爲副。興安元年(452)以罽賓沙門師賢任道人統。師賢示寂後改稱沙門統,以沙門昙曜繼任。地方設僧曹,以州沙門統治事。和平元年(460),改監福曹爲昭玄寺(據魏書釋老志所載孝文帝時改爲昭玄寺),置大統一人、統一人、都維那叁人,並置功曹及主簿員等職。其中大統之職似未正式任命。又昭玄寺得審理殺人罪以下之僧尼罪犯。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製定僧製四十七條。宣武帝永平年間(508~511),于各州郡諸寺設叁綱(叁官),以上座、寺主、維那等任之。其後,北魏分裂爲東魏、西魏。東魏稱昭玄寺之昭玄統爲國統,昭玄都維那爲國都。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以大中興寺之道臻爲魏國沙門大統,未幾增置昭玄叁藏,敕任周國叁藏爲中央僧官,夏州叁藏及安州叁藏爲地方僧官,掌理僧團內之儀禮、教學等。北齊時,文宣帝天保二年(551)設立昭玄十統,以十位高僧擔任;沙門法上爲十統之首,稱昭玄大統,又稱昭玄統,其他九人則稱通統。又據續高僧傳卷二十一洪遵傳載,洪遵曾任斷事沙門,裁治誤蹈法網之僧尼。

  南方僧官,約以東晉安帝時(397~417)之蜀郡僧正爲嚆矢,乃益州刺史毛璩所設,由沙門僧恭任之,然此系地方僧官。至劉宋武帝年間(420~422),始設中央僧官,以瓦官寺法和爲僧主。孝武帝大明年中(457~464),敕任沙門道溫爲都邑僧正。明帝泰始元年(465)任沙門僧瑾爲天下僧主。南朝曆代僧官即繼續沿用僧正或僧主之稱,然地方之僧主、僧正較中央之僧主、僧正更有實權。泰始二年,首次任命比丘尼爲僧官,以寶賢爲都邑尼僧正,法淨爲都邑尼都維那。南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  ),同時敕任定林上寺之法獻、長幹寺之玄暢爲僧主、二人分治江南、江北。其後僧官又有東西之分,據梁高僧傳卷八載,沙門慧基曾任東土僧正,統領吳會間十城之僧衆。沙門慧球則于和帝中興元年(501)任荊土僧正。至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敕令光宅寺之法雲任大僧正,是爲大僧正之始設。法雲又立僧製,以爲後代之規範。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大彭城寺之寶瓊爲京邑大僧正,又稱京邑大僧統。陳後主至德元年(583),沙門慧恒任京邑大僧都,後轉任大僧正。

  隋代承襲魏齊等製,僧官以“統”爲正,“都”爲副,亦沿用僧主、僧正之稱;改昭玄寺爲崇玄署,置于鴻胪寺(接待外賓、朝貢者之官衙)之下。文帝開皇元年(581),大興善寺之僧猛任隋國大統,聖沙彌任國僧都。開皇十年,中央置昭玄大統、昭玄統、外國僧主等官職。據隋書百官志第二十叁載,炀帝大業叁年(607),將佛寺改稱道場,于各道場及道觀設置監丞;又立平等沙門之職,由昙延、智聚等任之。或謂隋代僧官無統一掌理之機構,系依慣例或權宜方便而設職。至唐代,亦于鴻胪寺之下設崇玄署。高祖武德叁年(620)又于慈悲寺任命僧官十人,稱爲十大德。數年後,中央官製漸趨完備,遂廢除中央僧官製,另以俗官治理僧團之籍隸、事務等,如漆園監、祠部、左街大功德使、右街大功德使、東都功德使等。武後時,以祠部(司祠祀、天文、醫藥等)掌理佛教事務,崇玄署掌理道教事務。玄宗時曾一度恢複崇玄署之職權。中唐時,再設中央僧官,如澄觀、惟英所任之僧統,然僅系尊號,並無實權。憲宗元和(806~820)初年,于左右兩街功德使之下增設僧錄,爲掌理中央僧尼事務之僧官;以雲邃任右街僧錄,端甫任左街僧錄。宣宗大中叁年(849),靈晏任兩街僧錄。昭宗乾甯年間(894~897),覺晖任兩街副僧錄,爲副僧錄之初例。此外,唐初即有僧統,爲地方之最高僧官。憲宗元和二年又置僧正,職位與僧統同,二者共相輔佐相當于“知事”之都督、節度使、刺使等官員治理教團。于天下諸寺,則置叁綱之職,由上座僧尼任之。五代亦有僧錄職稱,據宋高僧傳卷十七道丕傳載,後晉高祖天福叁年(938),增置左街副僧錄。

  兩宋時代,于首都開封設立左街僧錄司及右街僧錄司,掌理僧院帳籍、補授僧官等;其中設有僧錄、副僧錄、講經首座、講論首座等(南宋時廢止後二者);僧錄之下設庶務員,稱爲鑒義,南宋時另增立額外鑒義。依大宋僧史略卷中所載,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已設有右街副僧錄之職。又西京河南府亦別設僧錄司。此外,地方僧官沿用唐製,于各州設僧正一名,其下置副僧正、僧判等。其後漸産生若幹特殊僧職,如特定州之上加設都僧正,五臺山仿唐朝十寺僧長製而立十寺僧正司,天臺山則置有都僧正、副僧正、僧司等。至元代,以宣政院統領全國僧團,內置總統、僧錄、正都綱、副都綱等僧官。成宗大德六年(1302),敕令僧官、僧人犯罪由禦史臺及內外宣政院共同審理。于各州設置僧正司,其下置僧正及副僧正,各縣則設都綱。文宗至順二年(1331),于各地設立十六所廣教總管府,所設之地包括京畿山後道、兩准江北道、廣西兩海道、甘肅諸路等。大都宣政院在江南之分支機構爲釋教總統所,以監督地方僧官

  明代初年,太祖于金陵天界寺設置善世院統領教團,置有統領、副統領、贊教、紀化等職。洪武十五年(1382)設置在京僧錄司及在外僧錄司。在京僧錄司中又設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從六品左闡教、右闡教,正八品左講經、右講經,從八品左覺義、右覺義等。在外僧錄司下設有:(一)府級之僧綱司,內置都綱、副都綱各一名。(二)州級之僧正司,內置僧正一名。(叁)縣級之僧會司,內置僧會一名。各機構之職責爲:(一)  清點僧尼人數,做成簿冊。(二)甄選寺院住持。(叁)頒發度牒。(四)監督、指導僧尼行事。至清代,僧官製依明製而設,然已無統攝僧尼之實權。

  韓國僧官製始于新羅真興王十一年(550),其時設大書省一人,由安臧法師任之。其後又增設小書省二人。翌年以高句麗之惠亮法師爲國統(寺主),以寶良法師爲大都維那。善德女王之時(632~646),以慈藏法師德高望重,任命爲大國統。元聖王叁年(787),任命惠英、梵如二人爲小書省。又置州統九人、郡統十八人。至高麗朝,亦有僧統、僧錄之製。據高麗史卷八、卷十六、卷十七、卷叁十九、朝鮮通鑒卷叁十七等載,高麗文宗二十一年(1067),興王寺落成,敕命右街僧錄道元等,揀擇戒行優良者一千人赴會常住。仁宗十二年(1134),以淨心爲“叁重大統”。毅宗二年(1148),以法尊玄曦爲“極世僧統”。恭愍王五年(1356),封普愚爲“王師”。至李朝世宗六年(1425),將朝鮮佛教曆來並傳之七宗合並爲禅教二宗,同時廢除僧錄司之官。宣祖二十六年(1592),又置僧統,募集僧兵,而以西山任“都總攝”,以松雲任“副總攝”。本製爲後世所沿用。

  日本之僧官又稱僧綱,其製始于推古天皇叁十二年(624),以觀勒爲僧正,鞍部德積爲僧都,何昙連爲法頭。天武天皇十二年(684)改爲僧正、僧都、律師等職,合稱叁綱。天平十七年(745)正月,始授行基爲大僧正。後以製度漸次弛廢,冗員日多,遂于承和二年(835)禁斷諸雜職。至貞觀六年(864),新置法印、法眼、法橋等僧位,並授予僧官之階位;法印爲僧正階,法眼爲僧都階,法橋爲律師階。其後數百年間,僧官之權力疊有盛衰。至足利義滿時,複仿唐宋之製,設立僧錄官職,掌理五山十刹諸禅宗寺院。明治初年,僧官製終遭廢止。十七年(1884),各宗獲得政府認可,自訂宗製及寺法,各立僧正、僧都等,以統領教團。[梁高僧傳卷七、卷十一、卷十叁、比丘尼傳卷叁、續高僧傳卷九、卷十、卷二十叁、宋高僧傳卷六、卷二十九、佛祖統紀卷叁十六、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五十一、卷五十四、大清會典卷二四八、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五十九至第六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僧官”的解釋

  (職位)僧官之公任始于支那。後秦姚苌以僧[(豐*力)/石]爲僧正,後魏皇始年中以法果爲沙門統,是支那僧官之始也。見僧史略中。[囗@又](雜語)以僧爲在家者之官也。事物紀原七曰:“自隋文帝以沙門彥琮爲翻經館學士,後始命僧以官。及唐又以不空爲開府儀同叁司試鴻胪卿。宋朝會要曰:太宗時法賢,雍熙四年加試光祿卿階朝散大夫。注太祖朝僧元藹亦加朝散大夫階也。”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僧官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