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ru^pa-skandha,巴利語 ru^pa-kkhandha。又作色陰、色受陰。爲五蘊之一。色,爲變礙義;占有一定空間,且會變壞者,稱之爲色。而色之聚集,稱爲色蘊;亦即有質礙、變礙諸法之類聚。
依據俱舍論卷一所載,色系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及無表色。五根爲眼、耳等五識之所依,爲五種淨色。五境爲眼、耳等五根所取之五種境界。
五境中之色,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二十種。青黃赤白等十二種,稱顯色;長短方圓等八種,稱形色。聲,分爲有執受大種因、無執受大種因等八種聲。香,有好香、惡香、等香、不等香四種之別。味,有甘、醋、堿、辛、苦、淡等六種。觸,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及滑性、澀性、重性、輕性,並冷、餓、渴等十一種。無表色,謂意識緣于過去所見之境,雖分別明了,而無表對,故稱無表;雖無所表,而于所緣之境執著不忘,故稱爲色。
于上述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質而歸納成下列之數種分類。據雜阿含經卷叁載,色受陰即所有之色;乃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其中,地水火風四大種,是爲能造,而色聲等,是爲所造。阿毗昙心論經卷一載,色有二種:(一)微塵積聚之色,指眼、耳乃至味、觸等十色入,又稱十色處。(二)非微塵積聚之色,指無教色(無表色),爲法入之所攝。又雜阿含經卷十叁、集異門足論卷叁、俱舍論卷十叁等,將色分爲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叁種。有見有對,又作可見有對。因其可示現彼此之差別,故爲有見;以其有障礙,故爲有對;即指極微所成,眼根所取之色境。無見有對,又作不可見有對。雖有障礙而不可見,即指五根及聲香味觸之四境。無見無對,乃不可見無障礙之法,即指無表色。
依據顯揚聖教論卷五所載,色蘊略有五種相,即:(一)自相,即色身諸法各有不同之自相,如堅是地相,濕是水相,暖是火相,動是風相。(二)共相,即色身諸法和合之相,謂一切色身皆從地水火風和合爲相。(叁)所依能依相屬相,即色身四大種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四)受用相,謂眼等諸根有增上力,故諸色塵境界得以産生,遂有苦樂逆順受用之相。(五)業相,謂色身能作種種業行之相,故一切業行,皆依色身攝受增長。[雜阿含經卷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一二八、雜阿毗昙心論卷一、卷二、順正理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大乘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卷一、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一](參閱“五蘊”1212)
(術語)五蘊之一。在俱舍爲五根五境無表色之十一,在成實爲五根五境四大之十四,在唯識爲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之十一,此等色法有種種差別,集于一而稱爲色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 陳義孝編
如五蘊中說。
二解 五蘊論一頁雲: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
叁解 廣五蘊論一頁雲: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
四解 俱舍論一卷五頁雲:色蘊者何?頌曰: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論曰:言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卽是眼等五根境界。所謂色聲香味所觸。及無表者:謂無表色。唯依此量,立色蘊名。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八頁雲:問:色蘊雲何?答: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余經複說:雲何色蘊?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說亦爾。阿毗達磨作是說言:雲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名色蘊。問:此叁處說,義有何異?答:各爲遮止他宗所說。問: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爲遮止何宗所說?答:此爲遮止覺天等說。謂佛觀察未來世中,有覺天等,當作是說:四大種外,無別所造。爲遮彼意,故作是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顯離大種,有所造色。問:余經複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此爲遮止何宗所說?答:此爲遮止外道所說。謂佛在世,有出家外道,名爲杖髻。撥無過去未來。爲遮彼意,故世尊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顯有過去未來色等。問:阿毗達磨,作如是言:雲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此爲遮止何宗所說?答:此爲遮止譬喩者說。謂譬喩者,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緣。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緣。爲遮彼意,故作是說:雲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六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一頁雲:雲何色蘊?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色蘊。此中諸所有色者:雲何名爲諸所有色?答:盡所有色。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如是名爲諸所有色。複次盡所有色。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如是名爲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雲何過去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色。雲何未來色?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色。雲何現在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色。若內若外者:雲何內色?答:若色,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色。雲何外色?答:若色,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色。若粗若細者:雲何施設粗色細色?答:觀待施設粗色細色。複如何等?答: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有見有對色名粗。若觀待有見有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細。若觀待無見無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粗;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無見無對色名細。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麤。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細。若觀待不系色;則色界色名粗。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系色名細。如是施設粗色細色。如是名爲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者:雲何施設劣色勝色?答:觀待施設劣色勝色。複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不善色名劣。若觀待不善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漏善色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色;則有漏善色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漏善色名勝。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劣。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勝。若觀待不系色;則色界色名劣。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系色名勝。如是施設劣色勝色。如是名爲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雲何遠色?答:過去未來色。雲何近色?答:現在色。複次雲何遠色?答:若色,過去,非無間滅。若色,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色。雲何近色?答:若色,過去,無間已滅。若色,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爲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者:雲何一切略爲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爲一聚。是故名爲如是一切略爲一聚。說名色蘊者:雲何說名色蘊?答:于此色蘊,顯色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爲說名色蘊。
七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頁雲:雲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是名色蘊。
八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雲:色蘊雲何?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 - 朱芾煌
又作色陰、色受陰,爲五蘊之一。色爲變礙義;占有一定空間,且會變壞者,稱之爲色。而色之聚集,稱爲色蘊。色蘊泛指一切物質現象,但物質二字並不能涵蓋色蘊全部的意義,因色蘊中尚包括“表色”、“無表色”等在內。《大乘五蘊論》曰:“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四大種,指地、水、火、風四種實四大而言。色蘊之色,有叁種特性,即“對礙”、“方所示現”、“觸變”。一、對礙:對者有對,礙者質礙。凡屬物質,均爲有對,且有質礙性。二、方所示現:凡屬物質,即有形體,占有空間,故有東南西北等方分。叁、觸變:觸者觸動,變者變壞。凡屬物質,有對礙與方所,故說可觸;但具生、住、異、滅四相,故說變壞。《五事毗婆娑論》稱:“問:依何義故說之爲色?答:漸次積集,漸次散壞,種種生長,會遇怨或親,便能壞能成,皆是色義。”其中“遇怨或親,便能壞能成”。是指順增上緣或逆增上緣而說的。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