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攝大乘論釋?攝大乘論釋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攝大乘論釋”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攝大乘論釋”的解釋

  無著所造攝大乘論之注釋書。(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親造。漢譯本有叁:(一)陳代真谛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廣州製旨寺譯出,慧恺筆錄。又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作攝論釋、梁釋論。(二)  隋開皇十年(590),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題名攝大乘論釋論,又稱隋譯世親攝論。(叁)唐代玄奘譯。貞觀二十一至二十叁年(647~649)譯出,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以上叁譯均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其中,真谛譯本闡示八識體一、種現一體及阿陀那七識異名說等,爲隋唐二譯所無,余相異處亦頗多。蓋因世親門下産生相異之見解,遂就其釋論增添刪削,故新舊譯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譯之際,爲使義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補充。本書主要爲攝論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專用玄奘譯本,華嚴宗法藏等則依真谛之舊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終二教之說。現存注疏有攝論章、攝大乘論抄(假題)、攝大乘論疏、攝大乘論義記(以上真谛譯注疏,爲敦煌出土之斷簡)、攝大乘論天親釋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曆代叁寶紀卷十叁、法經錄卷五、彥琮錄卷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七、卷八]

  (二)梵名Maha^ya^na  -sam!grahopanibandhana  。凡十卷。無性造。唐代玄奘譯。又稱無性攝大乘論釋、無性攝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本書約與世親攝大乘論釋同時譯出,而精細過之,對總標綱要分中之十相殊勝殊勝語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聲聞乘不說阿賴耶識之理由、諸師關于阿賴耶之異說、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種功德及十六業差別、入所知相分中聲聞菩薩之現觀十一種差別,及果斷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釋尤爲詳盡。成唯識論依本書處甚夥,窺基之述記亦多援引本書釋義。注疏有無性釋論疏四卷(智俨)、無性釋論古迹記一卷(日僧太賢)等,皆已佚失。[續高僧傳卷十叁、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攝大乘論釋”的解釋

  (書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爲世親菩薩作,一爲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叁譯,一爲陳真谛譯,十五卷,二爲隋笈多譯,十卷,叁爲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攝大乘論釋”的解釋

爲無著所造《攝大乘論》的注釋書,無著之弟世親論師造。漢土有叁種譯本,一爲陳代真谛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陳天嘉四年,在廣州製旨寺譯出,慧恺筆受,後世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稱攝論釋。二者隋開皇十年,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名爲《攝大乘論釋論》。叁者唐代貞觀二十叁年玄奘叁藏譯,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

在真谛譯本中,闡示八識體一,種、現一體,及阿陀那七識異名說等,爲隋唐兩種譯本所無,其余相異之處亦多。其故何在呢,因世親之後,十大論師繼起,對唯識宗義,當時就有不同的見解,于是就其釋論,增添刪削,故新舊二譯原本即不盡相同。攝論宗所依的是安慧一系的古唯識義;而玄奘一系所依的,是護法一系的新唯識義,這就是二者不同的原因。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攝大乘論釋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