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ri^ma^la^ -sim!ha-na^da-su^tra 。全一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梵Gun!abhadra, 394~468)譯。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又稱師子吼經、勝鬘師子吼經、師子吼方廣經、勝鬘大方便方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本經爲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代表作之一。內容敘述勝鬘夫人對釋尊立十大誓願、叁大願,並自說大乘一乘法門,闡釋聖谛、法身、如來藏等。
經中認爲叁乘之教歸于大乘之一乘,得一乘即得如來法身。衆生雖被煩惱所纏,然其本性清淨無垢,與如來同等,故皆具有如來之性(佛性、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爲基礎,即使在生死輪回之世界,亦有獲得涅槃之可能。本經之一乘思想,即是承繼法華經者,而成爲大乘佛教之重點所在。又本經之特色乃在以在家婦人說法,故與維摩居士所說之“維摩經”,並爲大乘佛教在家佛教之代表作。于天臺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教中,本經被攝于別、圓二教;而于華嚴宗所立小乘、始、終、頓、圓等五教之中,本經被攝于終教中。
全書共分十五章,包括如來真實功德、十受、叁願、攝受、一乘、無邊聖谛、如來藏、法身、空義隱覆真實、一谛、一依、顛倒真實、自性清淨、真子、勝鬘等。本經之異譯本有北涼昙無谶所譯之勝鬘經一卷,及菩提流志改譯之“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勝鬘夫人會,然仍以求那跋陀羅譯本最爲流通。注釋書甚多,現存有淨影慧遠之勝鬘經義記(缺下卷)、吉藏之勝鬘寶窟、窺基之勝鬘經述記,以及日本聖德太子之勝鬘經義疏;其他另有敦煌出土之注疏叁部等。本經梵文原典已散佚,可提供片段之梵文者,唯于“寶性論”、“大乘集菩薩學論”中可見一二。[大乘密嚴經卷上、出叁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五、卷十]
(經名)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之略名。此經旨趣以一乘爲宗。與妙法蓮華經同。妙法蓮華廣說。此經略說。法華有叁會及種種權實。此則有二死五住之言。廣略雖異。理可互明。本經之注述如下:勝鬘經寶窟六卷,隋吉藏撰。勝鬘經義記上卷,缺下卷,隋慧遠撰。勝鬘經述記二卷,唐沙門基說,義令記。勝鬘經疏義私鈔六卷,日本聖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