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bda-vidya^。音譯攝拖苾馱。爲印度五明之一。指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有關其要目,瑜伽師地論卷十五概分爲六項:(一)法施設建立相,謂聲明爲名、句、文身等,及與不鄙陋、輕易、雄朗、相應、義善等五德相應之音聲爲體。 (二)義施設建立相,謂所诠之義。即六根、四大種、業、尋求、非法、法、興盛、衰損、受用、守護等十義,及自性、因、果、作用、差別相應、轉等六義。(叁)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謂言語之性別。即男、女、中性,及其轉聲之變化。(四)時施設建立相,謂時之差別。即遠過去、近過去,乃至遠未來、近未來等之變化。(五)數施設建立相,謂數之差別。即單數、二數、複數等之別。(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即有關造語、造頌之法。又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六于解釋處所根栽施設建立時,謂聲明之“根本處所”有四論,即梵王百萬頌、帝釋十萬頌、迦單沒羅仙一萬二千頌、波膩尼仙八千頌;注釋凡五論,即字體根栽聲明論叁百頌、聲明略本頌一千頌、八界論八百頌、聞釋迦論一千五百頌、溫那地論二千五百頌。
蓋聲明爲五明之一,印度一般皆研習之,然于我國則因經論等既皆漢譯,訓诂、文法等與印度大相迳庭,是故多不行聲明講習。及至唐代,玄奘等傳梵學,加以密教流傳,梵字悉昙之學遂勃興一時,有關之著述亦于焉問世。日本方面,則于日僧最澄、空海等諸師來華,傳悉昙法,其學乃逐漸興盛。[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大乘莊嚴經論卷五、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西方學法、翻譯名義集卷五](參閱“五明”1112)
(二)指諷誦吟詠偈頌等。即附音譜,諷詠偈頌、名號等之法。與“梵呗”同義。五明中之聲明系窮究叁聲八轉等義,此聲明則專論音曲歌詠之法。蓋歌詠偈頌等,早在印度古吠陀時代即已盛行,而後佛教亦采用其法,佛陀允許比丘作聲呗,但禁止依婆羅門歌詠之法,行引聲誦經。于我國,梵呗之法早已傳入,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揭舉陳思王感魚山梵聲製呗記、支謙製連句梵呗記、康僧會傳泥洹呗記等目;又梁高僧傳卷十叁略述其興行之事實。[毗尼母經卷六、十誦律卷叁十七、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六、元亨釋書卷二十九音藝志、聲明源流記](參閱“梵呗”4635 )
(術語)梵語攝拖苾馱Śabdavidy&amacron;,五明之一。瑜伽論十五曰:“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中略)雲何法施設建立?謂名句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輕易,叁雄朗,四相應,五義善。”探玄記十二曰:“聲論治軟智,以解了文章聲字。”菩薩持記經叁曰:“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字界字緣也),二者顯示巧便言辭。”西域記二曰:“聲明,釋诂訓字,诠目流別。今此聲明唯論音曲,誦文有高下,唱偈有屈曲。(中略)異五明中聲明相狀,然亦精音似彼聲明。”
五明之一。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