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ka^ya-karman,巴利語 ka^ya-kamma。叁業之一。指身所造作之業。可分爲善、惡、無記叁種。身惡業指殺生、偷盜、邪淫;反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爲身善業。非善非惡而無感果之力者,則爲無記之身業。
身業又有表業、無表業之別,表業指有所表示之動作,如舉手、投足等皆是;無表業指無表示之業,但由表業之力,自生防非、止善等勢力。小乘說一切有部謂身、語二業共稱思已業,主張表業以形色爲體,無表業以無表色爲體。經部則主張表業以思心所(即指動身思)爲體,無表業以思心所之種子爲體。大乘唯識家亦以動發勝思(動身思、發語思)爲業體,主張表業、無表業皆爲假立,非是實有;即謂表業乃就手足等色相生滅相續之似有表示而假立者,無表業系就思心所種子之分位而假立者。成實宗則立業體爲非色非心法。[衆事分阿毗昙論卷五、俱舍論卷一、卷十叁、成唯識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叁、順正理論卷叁十叁、成實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十叁、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大乘義章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末](參閱“業” 5494)
(術語)叁業之一。
叁業之一。見叁業條。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一卷十五頁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
二解 成業論十八頁雲:身、謂諸根大造和合差別爲體。業卽是思差別爲性。積集所成,是爲身義。大造極微積集成故。有說種種穢惡集成,是爲身義。身是種種諸不淨物所依處故。若爾天趣應無有身。隨作者意、有所造作,是爲業義。能動身思,說名身業。思有叁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叁、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卽說爲身業。此思能引令身相續異方生因風界起故。具足應言:動身之業,除動之言,但名身業。如益力之油,但名力油。如動塵之風,但名塵風。此亦如是。十業道中,初叁業道、許身業攝。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如何思業而得彼名?由此思業、能動其身,令行殺盜、及邪行故。思力動身,令有所作;卽名思作。如世間說:狂賊燒村,薪草熟飯。思複雲何得名業道?思有造作,故名爲業。複與善趣惡趣爲道。通生彼故;得業道名。或所動身,是思業道。叁種思業、依彼轉故。又殺盜淫、由思業起,依身而生。隨世俗故,亦名身業。然此實非善不善性。亦隨世俗、假立其名。爲令世間依此門故;于善惡思,勤修止作。是故假說善不善名。
叁解 品類足論七卷一頁雲:身業雲何?謂身表及無表。 - 朱芾煌
身、語、意叁業之一。指身所造作之業,可分爲善、惡、無記叁種。身惡業指殺生、偷盜、邪淫;反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爲身善業。非善非惡而無感果之力者,則爲無記之身業。身業又有表業、無表業之別,表業指有所表示之動作,如舉手、投足等;無表業指無表示之業,但由表業之力,自生防非、止善等勢力。小乘說一切有部謂身、語二業共稱思已業,主張表業以形色爲體,無表業以無表色爲體。大乘唯識家亦以動發勝思(動身思、發語思)爲業體,主張表業、無表業皆爲假立,非是實有;即謂表業乃就手足等色相生滅相續之似有表示而假立者,無表業系就思心所種子之分位而假立者。見《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叁。參閱叁業條。 - 于淩波居士著
身業是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爲身業。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