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a^tma-paritya^ga。指舍棄身命。又作燒身、遺身、亡身。以舍身供養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衆生,乃布施行爲之最上乘。據大智度論卷十一載,布施財物爲外布施,舍身則稱爲內布施(所謂內外,意即屬主觀之身與屬客觀之物)。又同論卷十二亦將布施分爲上中下叁等,其中舍身屬于上布施。有關菩薩舍身之意義,大丈夫論卷上舍身命品謂,菩薩爲求一切種智,及悲愍衆生故舍身,同時亦令悭貪之衆生起羞恥心。經典中有不少舍身之例,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之藥王菩薩燒身供養、金光明經舍身品之薩埵王子舍身飼虎、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之雪山童子爲聞法而舍身予羅刹等。我國自盛行信仰法華經以後,效藥王菩薩燒身供養者不少,計有梁高僧傳卷十二亡身篇僧群以下十一人,續高僧傳卷二十七遺身篇法凝以下正傳十二人、附見二人,宋高僧傳卷二十叁遺身篇僧藏以下正傳二十二人、附見二人等。日本亦屢見不鮮,同時,伴隨淨土宗之流行,亦出現投身、入水往生之風。然凡夫自殺乃佛教所嚴加禁止,四分律卷二曾述及教唆自殺之比丘觸犯戒律之事。此外,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于此事亦有詳盡之記載。[大品般若經卷十六,大寶積經卷八十、菩薩投身饴餓虎起塔因緣經、釋氏要覽卷中]
(二)設齋會儀式,而舍己身入佛寺。我國南朝梁陳時代,貴族爲對佛教表皈依之心,經常有此行爲。梁武帝一生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群臣爲贖回帝王之身,須納巨額金錢入寺庫,但實際卻導致帝王私寺集贖錢之結果。
(叁)于禅門中,指舍身相之執著,爲求得真解脫之方法。楞伽師資記(大八五·一二八九上):“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
(術語)或爲報恩燒臂燒身,或爲布施割肉棄身,是名舍身行。梁僧傳有亡身篇。然大小乘異其利,小乘偏以之爲破戒,如小乘之律藏。大乘以之爲菩薩之持戒,如梵網經,法華經等。寄歸傳四,敘小律之意。萬善同歸集叁,述大律之意。六朝時,此風盛行。梁武帝,陳武帝,皆嘗舍身寺中爲奴。
佛教認爲,身體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有的,無常、不淨,是衆苦之本。佛教徒爲了行菩薩道,舍己爲人、普渡衆生,不惜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釋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過去世中,釋迦牟尼曾是薩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見一母虎生下七子,饑餓將死。王子生大悲心,走進竹林,脫衣臥地,餓虎驚呆不動。王子再從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頸出血。餓虎見狀,遂舐血啖肉。當時,諸天雨花,大地震動。(見《金光明經·舍身品》等。)禅宗也有爲法舍身的傳說:《五燈會元》卷一載:慧可爲了向達摩祖師求法,徹夜立于雪地之中,斬斷左臂,表示義無反顧。入寺院服勞役、作苦行,也稱爲舍身。六朝時盛行此風,如梁武帝曾叁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穀《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廬山石虎庵,夜夢長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爲庵中供養具。”佛教所說的舍身,是爲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一種大無畏的菩薩精神。佛教並不贊同無義苦行。後世有些人誤解了舍身的意義,而僅在形式上摹仿,從而産生了許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舊時常有人投身崖下,以爲可得解脫。還有人燃肉身燈,以爲可以消除罪業。這些都是無義苦行,是愚昧無知的表現。後亦用舍身泛指獻身、犧牲自己。如明·葉憲祖《鸾鎞記·秉操》:“我魚惠蘭,只爲姊妹情深,舍身相代。“(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