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英漢對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界次第初門、法門名義集、法相辭典、佛學次第統編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十八不共法”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于身無失。  (2)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心于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叁法指身、口、意叁業皆無過失。(4)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于諸法實相中不退失。(6)無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于寂靜平等。(7)欲無減,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爲度衆生恒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9)念無減,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10)  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叁世之智慧無礙故,于慧無缺減。(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爲、無爲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余,即于解脫無缺減。(12)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叁項,乃佛造作身、口、意叁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衆生。(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上叁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二)即指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大悲等十八種法。此十八種乃諸佛初成道時,于盡智位所修得之法,爲余之聖者所無。即唯佛獨得十力,除諸惑習氣;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怖畏;得叁念住,不生歡戚心;得大悲,緣一切有情,得明叁苦之行相。十力爲: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所畏爲: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道無畏。叁念住爲:于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于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

  (叁)有余師所說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舉:一切智、功德無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變化自在、記別無量、記別不虛、言無失、智慧無減、常施舍行、常觀衆生、不失念、無煩惱習、無有能如法出其失、無能見頂、足下柔軟、得神通波羅蜜故,轉衆生心令歡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爲義。另外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說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說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大毗婆沙論卷十七]

(二)菩薩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寶雨經卷四。即:(一)行施不隨他教。(二)持戒不隨他教。  (叁)修忍不隨他教。(四)精進不隨他教。(五)靜慮不隨他教。(六)般若不隨他教。(七)行于攝事,能攝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爲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複能示現于最上乘而得出離。(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現于生死涅槃,而得安樂,言音善巧能隨世俗。(十二)智爲前導,雖現前起種種受生,而無所作,離諸過失。(十叁)具足十善身語意業。(十四)爲攝諸有情,恒不舍離,常能忍受一切苦蘊。(十五)能爲示現一切世間之所愛樂。  (十六)雖于衆多苦惱愚夫及聲聞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寶堅固清淨莊嚴。(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時,以缯及水系灌其頂。(十八)能不舍離諸佛正法示現悕求。又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六離世間品出菩薩十不共之說,與寶雨經所載雷同。奮迅王問經卷下亦出菩薩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與前載相通者。[自在王菩薩經卷下、華嚴經疏卷五十二、大乘義章卷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名數)是限于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薩,故雲不共法: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叁、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無不知機己舍。七、欲無滅,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九、念無滅,佛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滅。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爲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也,二者無爲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而無余也。是名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衆生,稱于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而轉入于衆生心,爲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癡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衆生法,若者非衆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衆生法,若者非衆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衆生法,若者非衆生法,悉能遍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Eighteen  Different  Characters  ==  十八不共法

There  are  eighteen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a  Buddha  as  compared  with  all  other  beings  in  the  Nine  Realms.

1.His  perfection  of  body  (or  person)  
2.His  perfection  of  mouth  (or  speech)  
3.His  perfection  of  memory  
4.His  perfection  of  impartiality  to  all  
5.Serenity  
6.Self-sacrifice  
7.Unceasing  desire  to  save  
8.Unflagging  zeal  therein  to  save  
9.Unfailing  thought  thereto  to  save  
10.Unceasing  wisdom  to  save  
11.Powers  of  deliverance  
12.The  principle  of  the  powers  of  deliverance
13.Revealing  perfect  wisdom  in  deed  
14.Revealing  perfect  wisdom  in  word  
15.Revealing  perfect  wisdom  in  thought  
16.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past  
17.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future  
18.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present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謂諸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一身無矢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二口無失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叁念無失謂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謂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叁乘共有,故雲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 - 陳義孝編

【法界次第初門】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叁念無失  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次四無所畏而辯十八不共法者。諸佛十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世共。欲簡異一切凡聖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故雲不共也

一身無失  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五住煩惱。及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畏

二口無失  無失因緣類。如身無失中說也

叁念無失  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禅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于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隱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

四無異想  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爲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佛心一切細微亂盡離。常在禅定故。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  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故名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  佛知善法恩故。雖具衆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無減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轉輪王馬寶。雖複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遊不足

八精進無減  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佛于叁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故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何等爲二。一有爲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爲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余也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明。故名解脫知見無減。所謂有爲解脫。無爲解脫。時解脫。不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別諸解脫相牢固。是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類如身業中分別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類如身業中分別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 隋·智顗 撰

【法門名義集】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一者諸佛身無失。身行善順。名身無失。二者口無失。口業善順。名口無失。叁者念無失。念順無差。名念無失。四者無異相。怨親等節護。名無異想。五者無不定心。常住叁昧。無散須臾。故名無不定心。六者無不知已舍。粗細等事所有經心莫不知而後辯。故言無知已舍。七者欲無滅。欲善滿足。名爲無滅。八者精進無滅。榮修不住。名爲精進。九者念無滅。系心守境。名之爲念。十者慧無滅。緣中決斷。名爲智慧。十一者解脫無滅。絕縛離羁。名爲解脫。十二者解脫智見無滅。于解脫能照了明白。名解脫知見。知滿足故言無滅。十叁者身業隨智慧行。色形動作。名爲身業。身順智故言隨行。十五者意業隨智慧行。思念所作。名爲意業。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事謝往故名爲過去。過去之境盡能遍知。十七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事者非未迹。名爲未來。未來之境盡知無礙。十八者智慧知現在無礙。事起未謝。名爲現在。現在之境通達遍知。此十八種唯佛獨有。不通下果。故言不共法 - 唐·李師政 撰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俱舍論二十七卷一頁雲: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種。何謂十八?頌曰:十八不共法,謂佛十力等。論曰:佛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爲十八不共法。唯于諸佛盡智時修;余聖所無。故名不共。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十八不共法”的解釋

  叁藏法數雲:
  一、身無失  謂佛從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盡,是名身無失。
  二、口無失  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叁、念無失  謂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  謂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名。
  六、無不知己舍  無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無不知己舍。
  七、欲無減  謂佛具衆善,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謂佛于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
  十、慧無減  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謂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
  一者、有爲解脫  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
  二者、無爲解脫  謂一切煩惱淨盡無余。
  是名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謂佛現諸勝相,調伏衆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衆生心,而爲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謂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 明·楊卓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十八不共法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