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石壁刻經。據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四載,唐長慶四年(824),白居易爲杭州刺史時,曾于當地永福寺石壁刻法華經,長約十九公尺,上下約二公尺;又由長慶二年至文宗太和叁年(829),清晃、清海等于蘇州重玄寺法華院刻成石壁經,系爲寺僧契元所書,白居易亦爲之作贊碑。計刻法華經、維摩诘經、金剛般若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阿彌陀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實相法密經及般若心經等十萬言以上。此外,依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一等載,湖北襄陽之龍興寺有隋代陳仁棱所書之石刻阿彌陀經碑,至宋代,靈芝元照亦模刻該經碑,而立于西湖崇福寺大殿之後;又日本福岡縣宗像神社境內,亦存有模刻襄陽龍興寺之阿彌陀經碑。[佛祖通載卷二、稽古史略卷叁]
(雜名)唐文宗太和叁年,蘇州重玄寺刻石壁經成,白居易作碑,法華經六萬九幹五百五言,維摩經二萬七千九十二言,金剛經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尊勝陀羅尼經叁千二十言。阿彌陀經一千八百言,普賢行法經六千九百九十言,實相法密經叁千一百五言,般若心經二百五十八言也。見稽古史略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