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dva^das/a^n%ga。(一)十二支緣起之略稱。即十二因緣。(參閱“十二因緣”337) (二)印度耆那教經典。西元前叁世紀于華氏城舉行第一次結集時,將筏馱摩那(梵Vardhama^na ,耆那教創始者,尊稱爲大雄,即尼乾陀若提子)之教義整理而成。其後第十二支散佚,五世紀時在伐拉彼(梵Valabhi )舉行第二次結集,將其余十一支加以整理,成爲白衣派之文獻。天衣派以此十二支不全,複以其派之文獻補充之。
(術語)十二因緣也。
十二因緣。 - 陳義孝編
前敘六因四緣,辨因緣生法。茲敘十二支,辨緣起次第。十二支者,舊譯作十二因緣,新作十二緣起,是衆生涉叁世而輪回于六道次第之緣起也。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 爲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 依過去世之煩惱,所作善惡之行業也。
叁、識 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 在胎中漸有心身發育之位,名爲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诠之,則爲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也。
五、六處 六處即六根。爲六根具足,將爲出胎之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出胎後根塵觸接之位也。
七、受 爲自六七歲後,漸次對于事物,有識別苦樂感受之位也。
八、愛 爲值十四五歲後,生有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 爲成人以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 爲因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招未來之果之位也。又爲有業,有業能招來世之果,故名爲有。
十一、生 即依現在之業,受生未來之位也。
十二、老死 爲于來世老死之位。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