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十六勝行。爲數息觀中最爲殊勝之十六種觀法。數息觀,即以數息來製馭散亂,使精神統一之法。有關其內容細目、順序、解釋,諸經論說法不同,據成實論卷十四所載,有下列十六種:(一)念息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識分明之呼吸。(二)念息長,如(一)所述,觀心微細而呼吸亦長。(叁)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全身之觀想。(四)除身行,除去身體之行爲,使心安靜,並消滅粗雜之氣息。(五)覺喜,即心得到歡喜。(六)覺樂,即身體得到安樂。(七)覺心行,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禍。(八)除心行,即滅貪心,除粗雜之受。(九)覺心,覺知心之不沈浮。(十)令心喜,心沈則令之振起生喜。(十一)令心攝,心浮則將之攝歸于靜。(十二)令心解脫,舍離心之浮沈而解脫。(十叁)無常行,知心寂靜,一切無常。 (十四)斷行,知無常而斷煩惱。(十五)離行,斷煩惱,生厭離心。(十六)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法界次第卷上則載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等十六特勝。[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六、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
(名數)特勝于四念處等之觀,始自調心,終至悲想地,地地有觀照,能發無漏善業,厭惡自害之失,故名特勝。十六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也。
[出法界次第] 十六特勝者。勝于四念處等諸禅觀也。始從調心。終至非想。地地皆有觀照。能發無漏善業。而無厭惡自害之失。故受特勝之名也。(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也。無漏者。不漏落叁界生死也。)一知息入特勝息即鼻中氣息。謂數息調心之法。若闇心而數。則觀慧不明。今既覺知息入。則照息分明。故解慧易發。是爲特勝。二知息出特勝謂數息調心之法。若闇心而數。則觀慧不明。今既覺知息出。則照息分明。故解慧易發。是爲特勝。叁知息長短 - 明·一如等 撰
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 - 陳義孝編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叁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叁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次六妙門而辨十六特勝者。此二種禅定。大意雖同。而六妙門。一往豎淺橫廣。十六特勝。則豎長橫局。長則位遠難窮。次後而明也。皆稱特勝者。解釋別有因緣事。具出(雲雲)。但此禅始從調心。終至非想。地地皆有觀照。能發無漏。而無厭惡自害之失。故受特勝之名。諸師多以此十六對四念處觀。若作此釋。則進退約位。但與六妙門齊。分別二種。對特勝之相。豎橫不同。略如下辨。適取意用之
一知息入 修習特勝之初。正依隨息。故以知息入爲門。即代初數息調心之法。所以然者。數息則闇心而數。故觀慧不明。今知息入。則照息分明。故解慧易發。是以用知息入爲調心法也。若將十六特勝。橫對四念處者。從知息入去。有五特勝。並屬身念處觀
二知息出 修特勝者。當以此知息出代數息初調心法也。意如前釋。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觀也
叁知息長短 修特勝者。藉觀以調心。心既靜細。則照了漸明。若得粗住細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覺息入出。長短之相也。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觀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勝者。從欲界定。與觀相扶。入未到地。故證未到地定時。即覺身及定法。悉皆虛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無。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也
五除諸身行 修特勝者。從未到地。欲入初禅時。常應觀析。因此若發初禅覺觀之法。則身心豁然開朗。如明眼人開倉。即自了了。見倉中所有。分別所證境界。皆虛假空無人我。既無人我。誰作諸事。誰受禅定。是則顛倒所起身業。皆悉壞滅。故雲除諸身行。若對念處。齊此猶屬身念處觀
六受喜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應。若證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無過。故雲受喜。若對念處。從此有叁特勝。並屬受念處觀
七受樂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應。若證初禅。得樂支時。即能覺了。便于樂支。不起見著。以無所受。而受樂觸。故雲受樂。若對念處。猶屬受念處觀
八受諸心行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扶。若證初禅一心支時。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顛倒。于一心中。獲得正受。故雲受諸心行。若對念處。齊此猶屬受念處觀也
九心作喜 修特勝者。離初禅入二禅時。常自照了。因是若發二禅內淨喜。則真喜從觀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對念處。從此有叁特勝。並屬心念處觀也
十心作攝 修特勝者。既因觀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雲心作攝也。若對念處。猶屬心念處觀
十一心作解脫 修特勝者。離二禅入叁禅。常有觀照。是故若發叁禅即能照了。雖得妙樂。心不耽著。無累自在。故雲心作解脫。若對念處。齊此猶屬心念處觀
十二觀無常 修特勝者。離叁禅入四禅時。常修觀照。是故若發四禅不動定時。即自觀達。定中心識虛诳。念念生滅。故雲觀無常也。若對念處。從此有五特勝。皆屬法念處觀
十叁觀出散 修特勝者。從四禅入虛空處時。加修觀智。內外照了。是故若證空定之時。即知能離色界。緣空之識。自在逍散。而虛诳不實。心不愛著。故雲觀出散。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四觀離欲 修特勝者。離虛空處定。入識處時。常以觀慧。內自推撿。欲離虛空處。離欲之心。是故發識處定。即能觀達。識定虛诳不實。心不愛著。故雲觀離欲。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五觀滅 修特勝者。離識處入無所有時。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發無所有處定。即自觀達無所有處虛诳不實。心不住著。故雲觀滅。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六觀棄舍 修特勝者。離無所有。修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即自以智觀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發非想定時。即觀照分明。知非想處兩舍之定。猶有細想。四衆和合而有虛诳不實。非是涅槃安樂真法。則心不愛著。特勝行者。若于地地。修觀照了。則地地之中。顛倒不起。心不染著。隨其因緣會處。即于是地。發真無漏。證叁乘道。略辨特勝竟。言少則意難見。讀者必須細心比類令知地地之中。與根本禅四空證定。一往雖同。而觀慧有別也 - 隋·智顗 撰
十六特勝,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來遣去。言特勝者,從因緣得名。如外道等,並能修得四禅四空,而無對治觀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觀,具足諸禅,能發無漏,故名特勝也。又十六法,對四念處,每念處有四法,共成十六特勝。于四念處之觀,又修此十六特勝,始于調心,終至非想地。地地觀照,能照無漏善業,而無厭惡自害之失者也。解有多般,茲錄其一。
一、知息入 觀入息至于氣滅。
二、知息出 觀出息止至于鼻端。
叁、知息長短 觀息長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亂,則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靜,則出入息俱長。
四、知息遍身 息遍身者,形心既安,則氣道無壅,如似飲氣既,統遍身中。
五、除諸身行 想受爲心行,覺觀爲口行,出入息爲身行。既息遍身中,患彼覺動粗念,除諸粗故,名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雖有微喜,樂能遍滿。身識既滿,內心喜悅,故名樂。
八、受諸心行 既受樂在懷,必有數法相隨,倚心樂境故。
九、心作喜 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爲沈心所覆沒,以喜舉之,令不沈沒,故名作喜。
十、心作攝 喜心動散,則發越過常,攝之令還,不使馳散諸緣,故名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心不掉散,均等無累,故名解脫。
十二、觀無常 已得自在,不爲沈浮所敗,故能觀諸法無常,念念生滅,不可樂也。
十叁、觀出散 此身不久當散壞,磨滅之法,非真實有。
十四、觀離欲 此身唯是苦本,心欲離之,故名離欲。
十五、觀滅 是心住滅,多諸過患,不欲住故。
十六、觀棄舍 觀此諸法,皆是過患,故名棄舍。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