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Eka^das/a -mukha 。六觀音之一,七觀音之一。又作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大光普照觀世音菩薩。淵源于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梵Eka^das/a -rudra ),或于西元五、六世紀頃摻入佛教。其十一面之配置有種種不同,又有二臂、四臂、八臂等異。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下記載其四臂之像,身長一尺叁寸,前叁面作寂靜相,右叁面作威怒相,左叁面作利牙出現相,後一面爲笑怒相,頂上之一面作如來相。又印度孟買甘赫瑞(Kanheri)石窟安置之四臂像,本面頂上有叁重,各安叁面,其上再加一面,凡十一面,四臂中左第一手持蓮花,右第一手結施無畏印,其他二手所持之物不明。
我國山西天龍山第九窟、炖煌千佛洞伯希和第一○二號皆有十一面觀音像,前者二臂,後者八臂。有關示現十一面之意義,依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載,頂上之佛面表示佛果,前叁面慈相,見善衆生而生慈心,大慈與樂;左叁面嗔面,見惡衆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叁面白牙上出相,見淨業者,發希有贊,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衆生而生怪笑,改惡向道。
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十一面觀音位列蘇悉地院之最左端。具四臂,本面兩側各一面(忿怒形),其上具
五面,其上複有叁面。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軍持(瓶),右第一手撚小指、食指,第二手撚小指、無名指。祈求十一面觀音,可望除病、滅罪。又以十一面觀音爲中尊建立之曼荼羅,稱爲十一面觀音曼荼羅。此外
,日本十一面觀音像之較著名者,有藏于聖林寺、觀音寺之天平佛(木心幹漆)等。[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十一面神咒心經、陀羅尼集經卷四]
(菩薩)六觀音之一。具十一個顔面之觀音也。依叁部經軌,其影像有叁種,一耶舍崛多譯之十一面經曰:“善男子善女人!須用白栴檀作觀世音像,身長一尺叁寸,作十一面,當前叁面作菩薩面,左廂叁面作嗔面,右廂叁面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後有一面作大笑,頂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後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華冠,其華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華,其右手以串璎珞施無畏手。”二玄奘譯之十一面經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應當先以堅好無際白栴檀香刻作觀自在菩薩像,長一磔手半,左手執紅蓮華軍持,右臂以挂數珠,及作施無畏手。其像作十一面,當前叁面作慈悲相,左邊叁面作嗔怒相,右邊叁面作白牙上出相,當後生一面作暴惡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諸頭冠中皆作佛身。”叁不空譯之十一面經曰:“若欲成就者,以堅好無隙白檀香,雕觀自在菩薩身,長一尺叁寸,作十頭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左第一手持蓮華,第二手執軍持。其十一面,當前叁面作寂靜相,左叁面威怒相,右叁面利牙上出相,後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來相,頭冠中各有化佛。”右叁經中,崛多玄奘之二譯爲二臂,不空所翻爲四臂也。案左面之嗔相表金剛部,當前之菩薩面表寶部,右面似菩薩面而出利牙者,表蓮華部(其利牙表彌陀之六自在勇猛),後面暴惡大笑之相,表羯磨部,頭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叁面,表胎藏界之叁部也。其數珠表金剛部(其圓者爲菩薩之圓明也),軍持表寶部,蓮華表蓮華部,施無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蘇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DF-8770;字爲種子,以賢瓶爲叁昧耶形,金剛號爲變異金剛也。見胎曼大鈔五。梵Ek&amacron;daśamuk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