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乃大乘菩薩嚴厲禁止作犯之十種波羅夷罪。又稱十重波羅提木叉、十波羅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無盡戒、十重。相對于四十八輕戒而言。即梵網經卷下載: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賣酒)、說四衆過戒(談論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過失)、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悭惜財、法,毀謗布施財、法之事)、嗔心不受悔戒(起嗔心亦不接受對方之追悔)、謗叁寶戒(謗佛法僧),不論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爲其所禁。菩薩璎珞本業經亦舉有十戒,稱爲十不可悔戒。小乘律系應有犯罪者一一製定(隨犯隨製);而十重禁及四十八輕戒則被視爲釋尊成道之初一時之製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構成破門罪,即爲犯波羅夷罪,喪失佛教徒之資格。[戒律學綱要第七篇(聖嚴)]
(二)密教十波羅夷。或稱密教十重戒。有二種:(一)出自大日經疏卷十七。即:(1)不舍佛寶。(2)不舍法寶。(3)不舍僧寶。(4)不舍菩提心。(5)不謗一切叁乘經法。(6)不悭吝一切法。(7)不起邪見。(8)不阻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怠而不勸發。(9)不差機說法。 (10)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二)出自無畏叁藏禅要。即:(1)不應退菩提心。(2)不應舍叁寶,歸依外道。(3)不應譏謗叁寶及叁乘教典。(4)于大乘教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5) 若衆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令彼退菩提心趣向二乘之法。(6)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令彼發二乘心之法。(7)對小乘人及邪見人之前不應辄說深妙大乘。(8)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9)于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而退菩提心。(10)于衆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處,皆不應作及教人作,或見作隨喜;此與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之故。[叁昧耶戒儀資秉記](參閱“十戒”439)
(術語)與十重戒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