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通過一定之儀式,領受佛所製定之戒法。又作納戒、禀戒。即遵守教團規定(戒、罰則)之行爲。戒爲無上菩提之本,而佛教之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之尊嚴。
戒有大、小乘之別,大乘戒以梵網經所說之十重禁、四十八輕戒爲始,及菩薩璎珞本業經、瑜伽師地論等所列之叁聚淨戒;小乘則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相。于印度有五部之分,傳入中國、日本後,即有大小乘之異論,乃至各宗亦常有不同之作法。
四分律卷叁十一以下,論釋受戒犍度之文中,述及受戒之始,謂世尊初授提謂、波利二位商人二歸戒,以歸依佛、歸依法,而成爲信士。其後漸有十人羯磨之具足戒授受儀規。另據道宣之行事鈔(會本)卷十五載,沙門昙摩迦羅于曹魏嘉平年間(249~253)至洛陽,立羯磨作法,成爲具足戒儀之嚆矢。于日本,則始于天平勝寶六年(754),我國鑒真和尚至東大寺之盧舍那殿前授戒。
無論出家、在家,奉持佛陀教法者,必須誓願遵守戒律,且應依循一定之儀式。由傳授戒法之一方而言,稱爲授戒;接受戒法而能受持者稱爲勝士,以戒律繁多及嚴格之故。佛教教團有七衆之別,又稱受戒七衆,即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分別指在家之信士、信女)可受之戒(在家戒)有叁歸、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一)叁歸依,即歸依佛、法、僧叁寶。(二)五戒,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勤修持五戒、十善,並發出離心,即能因而證得初果乃至叁果。(叁)八關齋戒,又稱優波婆沙,即出家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之前九戒,由此關口通向出家之道,關閉生死流轉之門,故稱八關;又過午不食,謂之齋,總合即八關齋戒。沙彌十戒中之第六、第七兩條于八關齋戒中合爲一條,故雖實有九戒,然猶稱爲八關。受持八關齋戒者,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淨,即得無量果報,一切諸罪悉皆消滅。
出家戒有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一)沙彌、沙彌尼之十戒,七歲以上始得受此戒,其初出家須有二師,即剃度師與教授阿阇梨。出家戒之目的,在求得解脫生死之涅槃,故沙彌戒爲解脫道之基礎。(二)式叉摩那(意譯爲學法女、正學女),乃介于沙彌尼、比丘尼之間,即于受比丘尼戒前,須受白二羯磨、十戒及六法正學戒。限期兩年,兩年期滿而不犯戒法,始能求受比丘尼戒。(叁)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二十歲以上始得受此戒,爲受戒儀式中最具規模者,儀式中傳授戒法之師稱爲戒和尚,講授戒法者爲教授師(教授阿阇梨),教導戒場有關作法者爲羯磨師(羯磨阿阇梨)叁者合稱爲叁師。此外,與會者至少尚須有七位證明師(尊證師),總稱叁師七證(合稱十師)。然若地處偏遠,可因地製宜,亦可用叁師二證之法(合稱五師)。大乘佛教,有僅于一師之前受戒者,亦有自誓受戒者。我國及日本行集體受戒之法會,稱爲授戒會。
受具足戒時,有“白四羯磨”之規定。所謂羯磨,即羯磨師將受戒者之願望,于衆僧面前表白,且詢之以十叁遮難,而令受戒者答諾。如此反覆叁次,稱“一白叁羯磨”。倘觸犯所詢問當中之一條,則喪失受戒之資格。所謂十叁遮難,即十叁條之難與十條之遮。分別而言,“難”屬本質上之惡,故須加以製止,即:(一)犯邊罪,即以前曾受具足戒,但爲犯波羅夷罪而遭教團驅逐者。(二)犯比丘尼,即雖曾受戒,但對比丘尼淫行者。(叁)賊心入道,指爲圖謀生活上之方便,即以利益爲目的而入教團者。(四)壞二道,即雖舍外道皈依內道(佛道),但于受具足戒之後又舍此再還外道者。(五)不能男(黃門),即男性之性根不具者。(六)~(十)屬于犯五逆罪者,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十一)與(十二)指非人而假人之形像者,即非人及畜生。(十叁)二形,即兼有男女兩性之性器者。
“遮”並不屬自己本身之惡,但若觸犯仍不得受戒,即:(一)問受戒者之名字。(二)問和尚之名字。(叁)是否滿二十歲。(四)是否具足衣、缽。(五)是否得父母之許可。(六)是否負債。(七)若爲奴隸,是否得雇主之許可。(八)若爲官吏,是否得國王之許可。(九)是否爲真正之男子身。(十)是否患有癞、癰、疽、白癞、幹痟、癫狂等五種病。以上系對男子而言,主要根據四分律之規定,其他諸律則有若幹差異。
凡戒多由他人傳授而得者,稱爲從他受,如僧衆從戒和尚、阿阇梨等得戒;亦有自然得戒者,如毗奈耶毗婆沙師十種得戒之中,謂自然得者乃佛及獨覺等,于盡智心之位,無師而得具足戒。又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叁載,接受律儀有自受、他受、自然受之別;然一般所說之受戒多指從他受之情形。
除上記之外,關于受持戒法,經典中另有種種規定。以受持“五戒”而言,據優婆塞戒經卷叁載,欲受此戒者須向六方供養,即:(一)東方,向父母供養。(二)南方,向師長供養。(叁)西方,向妻子供養。(四)北方,向善知識供養。(五)下方,向奴婢供養。(六)上方,向沙門、婆羅門等供養。蓋供養父母、師長,乃至沙門、婆羅門等,即是向東方、南方,乃至上方等之供養。又供養六方之外,仍須獲得父母等之允諾,始得至大德處受戒。另如以叁歸與八關齋戒之受持次第而言,應先受叁歸,而後受八關齋戒。
據刪補隨機羯磨卷上諸戒受法篇載,受持比丘大戒之法,須具足五緣方得成就,即:(一)受具之人,謂受具戒者必爲人,而非阿修羅、畜生等,且諸根具足,身心清淨等。(二)所對之境,謂須結界,具有秉法之僧,僧數滿足,依白四羯磨法等。其中,僧數滿足即指叁師七證、叁師二證等。(叁)發心乞戒。(四)心、境相應。(五)事成究竟,自始至終依法完成。于正式受戒時複有八法應一一行之,即:(一)請師法,(二)安受者所在,(叁)差人問緣,(四)出衆問法,(五)白召入衆法,(六)乞戒法,(七)戒師和尚問法,(八)正問法。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叁則舉出不得受比丘戒之六種因緣:(一)意樂損害,(二)依止損害,(叁)男形損害,(四)白法損害,(五)爲他人所系屬,(六)爲護持其他比丘,而不令能變化身形者受戒。此外,有謂出家五衆之戒皆全分受,即全部受足;在家五戒則有全受、分受之別,即允許在家者僅受部分之戒。
上述之五、八、十、具戒(以上並稱爲“五八十具”),及受戒之因緣、法等皆屬小乘戒之範圍。于大乘戒法別有叁聚、十重等戒。叁聚淨戒,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中之律儀戒,等同小乘戒。又梵網經所說十重四十八輕戒,爲大乘菩薩戒之戒相。
有關十重四十八輕戒之受法,據智顗之菩薩戒義疏卷上載,受戒之緣可分叁段,即:(一)信心,謂受者須虔信善惡因果、佛果之常樂我淨等。(二)無叁障,謂受者須無煩惱障、業障、報障。(叁)以人、法爲緣,人,指戒師;法,指記錄受法之諸種戒儀。戒師分爲諸佛、聖人、凡師等叁類。其中,凡師須爲真正之人,具足五德,即:(1)持戒,(2)十臘以上,(3)解律藏,(4)通禅思,(5)慧藏窮玄等。有關戒儀者,菩薩戒義疏列有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製旨本等六種,然一般皆依准湛然之授菩薩戒儀一書,書中列有授戒次第之十二門,即:(一)開導,(二)叁歸,(叁)請師,(四)忏悔,(五)發心,(六)問遮,(七)授戒,(八)證明,(九)現相,(十)說相,(十一)廣願,(十二)勸持。
又受持此梵網菩薩戒有通受、別受兩種情形,即:(一)納受通用于七衆之叁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爲律儀戒),稱爲通受。(二)納受僅適于七衆各別之戒法,稱爲別受,如優婆塞、優婆夷納受菩薩五戒,沙彌、沙彌尼納受菩薩十戒,式叉摩那納受六法戒,及比丘、比丘尼納受菩薩具足戒之十重四十八輕戒。
據梵網經載,菩薩戒爲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乃諸佛子之根本。因菩薩戒涵蓋深廣而又超勝一切,故除上述七衆外,乃至畜生或神鬼變化人等,皆有資格受菩薩戒。菩薩戒之戒條雖少,然每一戒均爲無盡戒,故受持菩薩戒之功德,殆難以比喻。
總之,戒乃修行佛道之根基、叁學之根本;八萬之法藏,離戒則不得受持;且叁聚淨戒實乃證得叁身之因,十重禁戒恒爲佛子之標幟。然若就“任因感果”而言,修持五、八、十、具等戒,未必感得人天小果、意樂等,據元照之行事鈔資持記卷一載,鈍根者視戒通于世善,上智者則視戒俱爲道基;此因南山律宗倡言戒法隨根機而異。天臺宗主張戒無大小,皆依受者之“心期”。要之,此類說法皆在警醒受戒者,應依自己堪任之範圍,納受部分或全部之戒法。
有關受戒之功德,據七佛經載,受持叁歸戒,可得九神之護衛;受持五戒,可得二十五神之護衛;受持具足戒、叁聚淨戒等,更有無量功德。若一旦悟得圓融之旨,即叁聚互攝,諸戒融通,戒戒圓具,修持隨萬行而周備,一念經叁阿僧祇而生(衆生)佛(諸佛)平等,無盡深妙,此乃製戒受持之最高旨意。[梵網經卷下、毗尼母經卷一、優婆塞五戒經、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五分律卷十五至卷十七、四分律卷叁十一至卷叁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叁、大毗婆沙論卷十二、顯戒論卷中、俱舍論卷十四、大乘義章卷十、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一、出家受戒作法](參閱“十種得戒緣”492、“菩薩戒”5216、“傳戒”5387)
(術語)戒者五八十具之別,隨而受之者,各有其儀式作法,詳見戒條。容齋叁筆曰:“周世宗時,诏男年十五以上,女年十叁已上,念得經文,經本府陳狀,兩京大名京兆府青州,各起置戒壇,由官試驗,給付憑由,方得剃頭受戒。與近世納錢于官便可出家者異。”又真言宗受叁昧耶戒者須百日加行,其正受戒,用最嚴密之作法。
領受佛戒。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