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citta-ma^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變現,心外無任何實法存在。亦即心爲萬有之本體,唯一之真實,華嚴一乘十玄門之(大四五·五一八中)“叁界虛妄,唯一心作”即此義。蓋有情生存之迷界(叁界),悉是一心所變現,謂心外有實在之某物,乃純屬妄想所致,故言叁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亦即叁界唯心)。一心,法相宗解爲阿賴耶識,有萬法唯識之意;華嚴宗則解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有真如隨緣作諸法之意。依澄觀之華嚴經疏卷四十載,就叁界唯心而言,二乘之人認爲心外之境爲實有,系以由心轉變之意來解之;大乘亦將心分爲賴耶(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二類,且廣立十門加以詳說,如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以唯心、由心之語來區別大乘與小乘之緣起說。六十華嚴經卷十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如來林菩薩之偈(大九·四六五下):“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即是說明心、佛、衆生乃叁無差別(亦即叁法無差)。于此,華嚴宗稱心爲能造(造者),佛與衆生爲所造(被造者),悟如來藏者爲佛,迷者爲衆生。緣起有染淨之別,但心之自體皆同,故說叁法無差。對此,天臺宗山家派稱佛、心、衆生叁法爲同一之叁千法,故非僅心是能造、能具(具有者),佛、衆生亦是能造、能具;非唯佛、衆生是所造、所具(被具有者),心亦是所造、所具。而天臺宗山外派則主張心爲能造,佛與衆生爲所造之異說。至于法相宗,則解此唯識無境,真言宗則謂佛與衆生叁密平等。[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十地經論卷八、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華嚴經探玄記](參閱“山家山外”949、“唯識”4424)
(術語)一切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是謂唯心。亦雲唯識。心者集起之義,集起諸法故雲心,識者了別之義,了別諸法故雲識,同體異名也。八十華嚴經十地品曰:“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唯識論二曰:“入楞伽經伽他中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
又名唯識,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 - 陳義孝編
佛家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的,謂之“唯心”。《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謂:“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空間、時間也不例外,所謂“叁界唯心,叁世唯心”。(同上,《離世間品》)佛家說,所謂“外境”(外部存在)只不過是自心的分別和妄執,如“患夢緣心,似種種外境相現,體實自心”。(唐·窺基《成唯實論述記》卷叁)唯心還是“心外有法”成了區分佛教與其他學說的主要標志之一。經中多把心喻爲“畫師”,善心現善境界,惡心現惡境界。在法相宗那裏,稱爲“唯識”,注重于心的了別能力的分析。佛教中對心有精細的分析,最主要的是“真心”和“妄心”。佛教還指出,在本質上,“心”與“物”(或境)是同一的,不可分的。今天對“唯心”一詞的運用,多含有主觀片面,脫離客觀實際的意義。在哲學上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源的世界觀稱爲唯心主義。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變現,心外無任何實法存在。亦即心爲萬有的本體,爲唯一的真實。《華嚴一乘十玄門》載︰“叁界虛妄,唯一心作”,即是此義。因爲有情生存于迷界(叁界),皆是一心所變現,若謂心外有實在之物,乃純屬妄想所致,故言︰“叁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六十《華嚴經》卷十有偈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此外,如“一切從心轉”、“一切唯心造”、“心造諸如來”等語,皆爲佛典中常用來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語。 - 于淩波居士著
又名唯識,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出來的。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