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以僧衆受檀越之施食,稱爲受食。[四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一下]
(二)禅林中之受食,指晨、午、夕等之食事,即晨朝之粥、午時之飯,皆展缽而食,夕食則爲藥石。又受食之規炬,稱爲受食法,即受食之際須態度恭謹,雙手持缽平舉,以便于配食者授食。受食時所憶念之偈文,稱受食偈文,如人衆日用清規(卍續一一一·四七二下):“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日僧面山瑞方著有受食五觀訓蒙一卷,將禅僧受食時所憶念之“五觀偈”,加以平易之注解。五觀偈原爲宋代山谷居士黃庭堅所作,其文上承道宣律師所撰觀文之要旨,就釋氏之法,爲士大夫而作。其後,長蘆宗赜將此偈文編入禅苑清規卷一赴粥飯之項內(卍續一一一·四四一上):“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故,應受此食也。”世人即以此偈爲禅僧專用,然推究其始意,乃通于僧俗之食事。
(雜語)謂比丘受檀越之施食也。行事鈔一之下曰:“五百問曰:不著叁衣受食犯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