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于境界之差異,所産生之四種不可見之情形。據大明叁藏法數卷十九載,即:(一)魚不見水,謂魚以水爲居宅,遊泳水中,無所障礙,故稱魚不見水。(二) 人不見風,謂風僅有聲響可聞,而無形相可見,故稱人不見風。(叁)迷不見性,謂靈明覺知之性,人人本具,但迷者爲煩惱無明所障覆而無法了知,故稱迷不見性。(四)悟不見空,謂證悟之人既覺了靈知之性本來空寂,而不執其唯空,空性亦不可得,故稱悟不見空。
(名數)一魚不見水,魚以水爲居宅,遊泳水中,無所障礙,故曰魚不見水。二人不見風,風者但有聲響可聞,而形相不可見,故曰人不見風。叁迷不見性,靈明覺知之性,人人本具,但爲煩惱無明所障覆,而不了知,故曰迷不見性。四悟不見空,學人既覺了靈知之性,本來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曰悟不見空。見圓覺經鈔。
[出圓覺經鈔] 一魚不見水謂魚以水爲窟宅。遊泳水中。悉無所障。故雲魚不見水。二人不見風謂風發于萬竅。但有聲響可聞。而無形相可見。故雲人不見風。叁迷不見性謂靈明覺知之性。人人本具。但爲煩惱無明覆障。迷而不了。故雲迷不見性。四悟不見空謂修行之人。既能覺了靈知之性。本來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雲悟不見空。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