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四攝法,又四攝菩薩也。
一布施 二愛語 叁利行 四同事
次諸陀羅尼而辯四攝者。菩薩若內具諸叁昧陀羅尼。自行既充。必須外引含識。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廣濟。莫若四無量心。與四攝法。但四無量心。名目既已先辯。豈繁重出。四攝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攝者。衆生情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則物之所歸焉。若衆生依附。方乃導以大乘正道。而度脫之。故雲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
一布施攝 菩薩以無所舍心。行于二種布施。能攝衆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爲樂財衆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以樂法衆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衆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布施攝也。二者施相。略如前檀波羅蜜中分別
二愛語攝 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根情。安慰開喻。則一切衆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叁利行攝 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衆生既蒙勝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真理。故名利行攝
四同事攝 菩薩用法眼。明見衆生根緣。故一切隨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爲攝也 - 隋·智顗 撰
布施攝。愛語攝。利益攝。同事攝。菩薩以此四事攝化衆生。故名四攝 - 唐·李師政 撰
即菩薩攝受衆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四攝法又作四攝事、四事攝法,簡稱四攝、四事,四攝即一、布施攝,又作布施攝事、布施隨攝方便,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與施舍財物(財施)。謂若有衆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二、愛語攝,又作能攝方便愛語攝事、愛語攝方便,謂依衆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叁、利行攝,又作利行攝事、利益攝、令入方便,謂行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攝,又作同事攝事、同事隨順方便,謂親近衆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衆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見《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等。 - 于淩波居士著
惠施(布施)、愛語(另譯作「愛言」,即「親切的話;好聽的話」)、行利(利他之行爲,另作「利行」)、同利(等利;同事;與他人並肩共事)」,另譯作「四事攝、四事、四攝法、四攝事」。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