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解釋經論及其文句所設之四種釋例。略稱四釋。凡有叁家不同之說:(一)天臺四釋,乃天臺大師智顗解釋法華經所用之釋例。又作四大釋例、四種消釋、四種消文。即:(一)因緣釋,以四悉檀爲因緣,解釋教法之興起。四悉檀原爲龍樹菩薩判釋世尊一代教化之方法,今轉用爲釋義之方規。如解釋經首“如是我聞”之“如是”兩字。(1)世界悉檀,謂如是爲指事之詞,指一經所說之事實。此乃世間通途之釋義,使聞者易解而樂欲。(2)各各爲人悉檀,謂如是爲信順之辭,乃表白阿難之信仰,而勸衆生信。(3)對治悉檀,爲破外道經首冠阿(無義)、漚(有義)所引起之诤論。(4)第一義悉檀,謂“如”乃真如之義,“是”即真如離百非;爲使入中道實相之釋義。 (二)約教釋,分如來一代教義爲藏、通、別、圓四教,就此四教之義,由淺至深,解其經文。如解“一心”,藏教作意識解,通教作阿賴耶識,別教作如來藏識,圓教作叁千諸法。(叁)本迹釋,即置迹化(垂迹)之現相而明本門(本地)之本性。如謂舍利弗爲比丘聲聞,是就垂迹而釋;謂其原爲菩薩,乃就本地釋之。(四)觀心釋,即于如來所說法義,作爲觀心之對境,由觀己心之高廣而入實相妙理。蓋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不可及,此猶日夜數他寶,自無半分錢,故當寄于我一心,作觀心釋。[法華文句記卷一上、法華經科注卷一、法華文句要義聞書卷七]
(二)叁論四釋,乃叁論宗解釋法義所用之釋例。即:(一)依名釋義,又作隨名釋義。就世俗之字義,依其名稱釋之。(二)就理教釋義,又作顯道釋義、豎論表理,或稱豎釋。舉出與其名稱相反之義,以顯示名稱之奧義與無相之理。(叁)就互相釋義,又作就因緣釋義、橫論顯發,或稱橫釋。此用于評論與其他字義相互關系,即舉出與其名稱相對之名,相互補助,以表現其完整意義者。(四)無方釋義,謂不依一定之字義,任意解釋名義;無方乃不定之義。[大乘玄論卷五、科注叁論玄義卷七、大乘叁論大義鈔卷一、叁論玄疏文義要卷叁]
(叁)真言四釋,乃密教爲闡明密義所用之釋例。又作四重秘釋。系糅合大日經疏(唐代一行記)卷四,與大日經供養法義疏(又稱不思議疏,唐代不可思議撰)卷下,對大日經經文之義釋原有淺略、深秘二釋,二疏複于深秘釋中分別爲深秘、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叁釋,總合而立爲四種釋義。以此四重秘釋,可就任何事相、法義,予以闡釋,用以顯示密教對此事相、法義之奧義。
茲舉“以香、花供養”之事例以配合真言四釋之解說:(一)淺略釋,即直接解釋該物或該事相之意義;令本尊歡喜之義。(二)深秘釋,旨在彰顯該物或該事相所含之理趣;“花”表示萬善之行,“香”表示精進之義。(叁)秘中深秘釋,旨在超越該物、該事相之“法相”及其“無相”,而徹入其法性之本源根柢;舉凡一花一香,乃至一木一石,皆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所成,亦皆莫非大日如來遍滿法界之相。(四)秘秘中深秘釋,較第叁重更進一步,除觀察契入法性本源之外,更令法性之源底宛然冥合諸法之實相。故若就諸法之“相”而言,第四重雖與初重無異;然若就義趣而別,則初重僅爲相對性之解釋,第四重方爲絕對性之解釋,以此乃可诠顯“即事而真”、“當相即道”等之實義,而此一獨特之釋風,乃成爲密教對各種重要事相、法義所不可少之解釋方式。[大疏演奧鈔卷一](參閱“淺略深秘”4678)
(名數)見四釋條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