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梵a -vidya^ ),即愚癡,乃于事理不了達之精神情態。法相宗將無明分爲隨眠無明、纏無明、相應無明、不共無明等四種。(一)隨眠無明,舊譯作順眠(使)。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有情,而眠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二)纏無明,舊譯作起處(縛、上心),新譯具稱纏縛。謂無明纏縛有情心性,而使其不能出離生死界。 (叁)相應無明,謂相應于根本煩惱貪嗔癡等而俱起之無明。因與不共無明相對,又稱共無明。(四)不共無明,舊譯作獨不共。又作獨頭無明。謂此種無明乃獨行而起,不同于識與境相應而起之相應無明。[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成唯識論卷五、法華玄贊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六末、雜集論述記卷叁、宗鏡錄卷七十四](參閱“無明”5094)
瑜伽五十八卷四頁雲: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叁、染汙愚,四、不染汙愚。若于不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于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于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汙愚。不顛倒心所有無智,名不染汙愚。 - 朱芾煌
唯識宗立四種無明。即:一、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有情,而眠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二、纏無明,謂無明纏縛有情心性,而使其不能出離生死界。叁、相應無明,謂相應于根本煩惱貪、嗔、癡等而俱起之無明。因與不共無明相對,又稱共無明。四、不共無明,又作獨頭無明。此種無明乃獨行而起,不同于識與境相應而起之相應無明。見《成唯識論卷五》。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