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通教?通教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通教”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通教”的解釋

  天臺四教之一。即五時八教中化法四教之第二,以方等及般若二時所宣說之因緣即空、無生四谛爲教旨。智顗于四教義卷一、法華玄義卷叁下、四念處卷二等書中,對通教之“通”有不同之诠釋。據四教義卷一載,通教之“通”有八義,即:  (一)教通,此教爲叁乘同禀。(二)理通,叁乘同見偏真之理。(叁)智通,叁乘同得巧度之一切智。(四)斷通,叁乘同斷界內見思之惑。(五)行通,叁乘同修見思無漏之行。(六)位通,叁乘同經曆幹慧乃至辟支佛等位次。(七)因通,叁乘同以九無礙爲因。(八)果通,叁乘同得九解脫二種涅槃。又此教稱爲通教,而不稱共教,乃其教意不僅近共二乘,亦遠通別教、圓教。

  法華經玄義卷叁下載,通教之“通”有二義,即:(一)叁乘共學之義,即藏教之叁乘于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所學各異;通教叁乘共學谛、緣、度,皆見“當體即空”之理,故稱通。(二)單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通教之菩薩有利、鈍二種,鈍根之菩薩與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稱爲通前藏教、鈍同二乘;利根菩薩聞當體即空之說而知不但空之義,通于其後之別、圓二教所诠中道實相之理,稱爲通後別圓。如此唯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故稱通教

  據四念處卷二載,通有叁義,稱爲叁通,即:(一)因果皆通,指共學行因、得果皆同之叁乘。(二)因通果不通,指初叁乘共學,其後分別接入別教、圓教之利根菩薩。(叁)通別通圓,指藉通開導之人,雖本爲別、圓之根機,以通教之當體即空爲方便,而開導別、圓中道之智解。

  于化法四教中,藏通二教不同:藏教以叁乘爲各別之教,觀修不同,以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行等,其行位亦各有異,且正教二乘,傍化菩薩;而通教則以叁乘同修般若,共觀因緣即空之理,所斷之惑、所證之智與行位亦皆同,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故藏通二教不同。然天臺以藏通二教皆爲界內之教,皆斷除見思之惑,見偏真之空理,僅出離叁界之分段生死;其中,藏教之機爲鈍根,即析色見空,故稱爲界內之拙度;相對于藏教之鈍根,通教之機爲利根,即觀當體即空,故稱爲界內之巧度。又通教雖說空,其中自含中道之理,故利根菩薩見之,得以接入其後之別教、圓教,稱之爲別接通、圓接通;此即通教被視爲大乘初門之原因。

  又若配上菩薩之修行階位,則幹慧等十地乃叁乘所共之十地,聲聞及鈍根之菩薩于第七地,緣覺于第八地各灰身滅智,利根菩薩之中,其上根者于第四地,中根者于第五或第六地,下根者于第七或第八地“被接”于通教之後的別、圓二教,故第九菩薩地及第十佛地,無有實在之佛菩薩,稱爲有教無人、果頭無人。[叁論玄義、法華玄論卷叁](參閱“十地”419、“化法四教”132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通教”的解釋

  (術語)天臺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說萬法當體即空無生無滅(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理,爲使二乘及鈍根之菩薩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設之叁乘教也。不要斷滅萬法,說萬法當體爲因緣生,而當體即爲空無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義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當通含中。利根之菩薩,證此含中之中道而爲別教圓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爲此人。故以通教爲大乘之初門。然而通者共通之義,有二義:一者叁乘共學之義。藏教之叁藏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所學各異,而此教之叁乘,叁乘共學谛緣度,皆見當體即空之理。但以斷見思之正使,兼侵害習氣,自行化他共行,而分叁乘之別,故名通。二者單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通教之菩薩有利鈍二種,鈍根之菩薩與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薩,聞之而會不但空之義,遂聞後當體即空之說,而通于別圓二教所诠中道實相之理,爲別教圓教之人。如此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故名通教也。此二義中,佛之通教本意爲使利根之菩薩,得通後之益也。四教儀曰:“通前藏教,通後圓教,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通教”的解釋

  共通的教法,爲天臺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叁乘人的根器雖然人人不同,但是卻有許多共通的特性,諸如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稱通教。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通教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