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退墮、退失。略稱作退。即于求佛道之中途,退失菩提心,而墮于二乘凡夫之地;或退失已證得之行位。有關退位之說,諸經論所舉各異,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總括爲四說:(一)信退,指十信位中之前五心位,此五心位猶有退轉心,故易生邪見,斷滅善根。(二)位退,指十住位中之前六心位,此六心位猶會退轉爲二乘。 (叁)證退,指十地以前之諸凡夫位。(四)行退,指七地以前之心位,彼等于所聞所行尚生怯劣之心,不能修學,不能于念念中恒修勝行,故易退轉。此外,小乘諸部于四沙門果之退轉情形亦有異說,說一切有部主張初果必不退,後叁果則可能退轉。經量部則謂,初果與第四果不退,中間二果可能退轉。大衆部及化地部均以爲,初叁果有退,唯第四果爲不退。[大寶積經卷叁、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俱舍論卷二十五、異部宗輪論]
(術語)言既退失所修證而轉變其位地也。法事贊曰:“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法華經序品曰:“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
修持不堅,工夫退步。 - 陳義孝編
佛教原有“不退轉”或“退轉”之說。“不退轉”謂精進佛法,不斷地增長功德善根,不再退失、轉變。如《無量壽經》卷上:“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亦指經一大劫修行所達到的菩薩階位。反之“退轉”則指退失道心,減失道行。如南朝陳·徐陵《谏仁山深法師罷道書》:“法師今若退轉,未必有一稱心,交失現前十種大利。”後俗語中指退回、轉頭。如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如果偶有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