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ikalpa。又作分別、妄想分別、虛妄分別、妄想顛倒。與“妄念”、“妄執”等語同義。即以虛妄顛倒之心,分別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執著,而無法如實知見事物,遂産生謬誤之分別。
據宋譯楞伽經卷二舉出十二種妄想:(一)言說妄想,謂計著種種妙音歌詠之聲,而認爲其有自性。(二)所說事妄想,謂凡所說之事,窮其自性,唯聖者所知,凡愚不了,僅依彼事而生言說。(叁)相妄想,謂隨事而起見,于一切法相,虛妄計著。(四) 利妄想,謂樂著世間種種財利,不知其物本爲虛幻而起貪著。(五) 自性妄想,謂執持諸法,起自性之見,以自爲是,余皆爲非。(六) 因妄想,謂于因緣所生之法,起有、無等見,妄想分別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見妄想,謂于五陰等法,妄計有無、一異,起諸邪見,執著分別。(八) 成妄想,謂于假名實法上,計度我、我所而起言說,成決定論。(九) 生妄想,謂妄計一切法,若有若無,皆從緣起而生分別。(十) 不生妄想,謂妄計一切法皆先有自體,不假因緣而生。(十一)相續妄想,謂于一切諸法,執著此與彼遞相系屬,無有斷絕。 (十二)縛不縛妄想,謂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則成系縛,若離妄想,則無系縛,凡夫不了,而于此無縛解中産生計著。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二真實義品則舉出自性、差別、攝受積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違等八種妄想。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舉出堅固、虛明、融通、幽隱、罔象虛無等五種妄想。[舊華嚴經卷五、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宋譯楞伽經卷四、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佛性論卷二、注維摩诘經卷叁、大乘義章卷叁、卷五]
(術語)不當于實曰妄,妄爲分別而取種種之相曰妄想。注維摩叁:“生曰:妄想妄分別之想也。”大乘義章叁本曰:“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謬執不真,名之爲妄。妄心取相,目之爲想。”楞嚴經一曰:“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楞伽經四曰:“妄想自纏,如蠶作繭。”觀無量壽經曰:“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爲妄想。”菩提心論曰:“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止觀七曰:“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虛妄的思想。 - 陳義孝編
梵語(vikalpa)的意譯。又作分別、妄想分別、虛妄分別、妄想顛倒。與“妄念”、“妄執”等語同義。即以虛妄顛倒之心,分別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執著,而無法對事物確切了解,遂産生謬誤。如《楞嚴經》卷一:“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又如隋·慧遠《大乘義章》:“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此詞後常用于泛指胡思亂想的人。如 ·白居易《飲後夜醒》詩:“直至曉來擾妄想,耳中如有管弦聲。”又如豐子恺《放生》:“但我立刻感覺到這種假想的可笑,就停止了妄想。”亦指不切實際的或非份的想法。如宋·陸遊《山園草木四絕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盡,但愛清樽浸晚霞。”又如朱自清《溫州的蹤迹》:“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文賢)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