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無表色?無表色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無表色”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無表色”的解釋

梵語avijn~apti-ru^pa。又作無表業、無作色、假色。或單稱無表、無作、無教。爲“表色”、“表業”之對稱。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即于身中恒轉相續,具有防非止惡或與之相反的障妨善德之功能,而又爲不可見,且無障礙性之色法。此爲小乘說一切有部之宗義,即認爲無表色系以身業與口業爲緣,生于吾人身內的一種無形色法;以其具有防非或妨善之功能,故以之爲受戒之體;然因不顯于外,故稱無表;又以其乃身內之地、水、火、風等四大所生,故謂之色;然雖屬色法,卻不如其他色法之具有可見性、物質性、障礙性等。入阿毗達磨論卷上(大二八·九八一上):“無表色者,謂能自表諸心心所轉變差別,故名爲表;與彼同類而不能表,故名無表。”

  又說一切有部以無表色皆由四大種所造,故爲實色,含攝于十一種色之中。俱舍宗之看法類似,認爲無表色系由四大種所造,以色業爲性,故名爲色;然非由“極微”所成,無見無對,故與五根五境等之色法相異。成實家則以之爲非色非心,攝于不相應行蘊。經量部及大乘唯識家不認其爲實有,于強勝之思的心所所發善惡表業而薰成之種子上假立。又菩薩璎珞本業經等以心法爲戒體,故不別立無表色。其他古來異說甚多。

  據俱舍論卷十叁、卷十四載,無表色之類別有叁:與善心等起之無表色,稱爲律儀,能遮滅惡戒之相續;與不善心等起之無表色,稱爲不律儀,能遮滅善戒之相續;又非此二者,稱爲非律儀非不律儀。

  (一)律儀又可分爲叁種:(1)別解脫律儀,爲欲界之戒,即由作禮乞戒之身表業、語表業所得之無表業,共有比丘、比丘尼、正學、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近住等八種律儀。各以盡形壽或一日一夜爲要期,隨僧伽等受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因受戒之初刹那,表色、無表色各別棄舍諸惡,故稱別解脫,又稱根本業道;第二念以後,唯有無表色相似相續,故特稱爲別解脫律儀或後起。俱舍論卷十四(大二九·七叁上):“謂受戒時,初表、無表,別別棄舍種種惡,故依初別舍義,立別解脫名,即于爾時所作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中略)從第二念乃至未舍,不名別解脫,名別解律儀;不名業道,名爲後起。”(2)靜慮律儀,爲色界之戒,乃由靜慮地之心所得之無表色。(3)無漏律儀,即所謂之無漏戒,亦即已得“無漏”之聖者所成就之無表色。上記叁種律儀中,靜慮律儀與無漏律儀皆與心共生滅,故爲隨心轉之戒。

  (二)不律儀,又稱惡律儀,即生于不律儀之家,依其家法,行殺生等惡法時所生起之無表色;或生于余家,爲求活命,發殺生業等之誓心所生起之無表色。此種惡律儀具有妨善止善之作用。

  (叁)非律儀非不律儀,又稱處中,即非如律儀受“五、八、十、具”等戒,亦非如不律儀以活命爲要期而生惡戒,但由用或重行等而得之無表色,其體不生善或不善者。[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俱舍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二、成實論卷八“九業品”、品類足論卷一、大乘義章卷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無表色”的解釋

  (術語)舊雲無作色,新雲無表色。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爲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爲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又爲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爲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部宗之義也,若依成實宗之義。則此法無緣慮之性用,故非心,無質礙之性用,故非色。即爲非色非心之法也。大乘法相宗以之爲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于心法。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無表色”的解釋

  受戒時,以強盛叁業,製造一種色體,此體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爲色,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爲生戒體。此無表色,雖不似他色之有質礙,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攝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義。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無表色”的解釋

成唯識論一卷十四頁雲:表既實無;無表甯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二解  五蘊論一頁雲:雲何名爲無表色等?謂有表業,及叁摩地所生色等,無見無對。
叁解  俱舍論一卷八頁雲:已說根境及取境相;無表色相,今次當說。頌曰: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表。論曰:亂心者:謂此余心。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定。等言,顯示不亂有心。相似相續,說名隨流。善與不善,名淨不淨。爲簡諸得相似相續,是故複言大種所造。毗婆沙說:造、是因義。謂作生等五種因故。顯立名因,故言由此。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說者:顯此是師宗言。略說表業,及定所生善不善色,名爲無表。
四解  五事毗婆沙論下十四頁雲:無表色者:謂善惡戒,相續不斷。此一切時一識所識,謂意識者,以無對故。色等五境,于現在時,五識所識。于叁世時,意識所識。此于恒時意識所識。眼等五根,亦一切時意識所識。此無表色,總有二種。謂善不善無無記者:以強力心,能發無表,無記心劣,不發無表。諸善無表,總有二種。一者、律儀所攝,二者、律儀所不攝。不善無表,亦有二種。一者、不律儀所攝,二者、不律儀所不攝。律儀所攝無表,複有四種。一者、別解脫律儀,二者、靜慮律儀,叁者、無漏律儀,四者、斷律儀。別解脫律儀,謂七衆戒。靜慮律儀,謂色界戒。無漏律儀,謂學無學戒。斷律儀者:依二律儀一分建立。謂靜慮律儀,無漏律儀。離欲界染九無間道隨轉攝者,名斷律儀。以能對治一切惡戒,及能對治起惡戒煩惱,故名爲斷。前八無間道隨轉攝者,唯能對治起惡戒煩惱。第九無間道隨轉攝者,能對治惡戒,及能對治起惡戒煩惱。問:別解脫律儀,何緣故得?何緣故舍?答:由他教得。四緣故舍。何等爲四?一、舍所學戒,二、二形生,叁、善根斷,四、失衆同分。問:靜慮律儀,何緣故得?何緣故舍?答:色界善心若得便得;若舍便舍。此複二種。一、由退故,二、由界地有轉易故。問:無漏律儀,何緣故得?何緣故舍?答:與道俱得。無全舍者。若隨分舍;則由叁緣。一、由退故,二、由得果故,叁、由轉根故。問:斷律儀,何緣故得?何緣故舍?答:靜慮律儀所攝者,如靜慮律儀說。無漏律儀所攝者,如無漏律儀說。律儀所不攝善無表者:若強淨心所發善表,得此無表。若劣淨心所發善表,不得此無表。舍此無表,由叁種緣。一、意樂息,二、舍加行,叁、限勢過。不律儀所攝不善無表者:謂屠羊等諸不律儀。此不律儀,由二緣得。一、由作業,二、由受事。此不律儀,由四緣舍。一、由受別解脫戒,二、由得靜慮律儀,叁、由二形生,四、由失衆同分。
五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叁頁雲:無表色者:謂能自表諸心心所轉變差別;故名爲表。與彼同類,而不能表;故名無表。此于相似,立遮止言。如于剎帝利等,說非婆羅門等。無表相者:謂由表心大種差別,于睡眠覺亂不亂心及無心位,有善不善色相續轉;不可積集;是能建立苾刍等因;是無表相。此若無者;不應建立有苾刍等。如世尊說:于有依福業事,彼恒常福增長。如是無表,總有叁種。謂律儀不律儀俱相違所攝故。律儀有叁種。謂別解脫,靜慮,無漏律儀別故。別解脫律儀,複有八種。一、苾刍律儀,二、苾刍尼律儀,叁、勤策律儀,四、正學律儀,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男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唯欲界系。靜慮律儀,惟色界叁摩地隨轉色。此唯色界系。無漏律儀,謂無漏叁摩地隨轉色。此唯不系。不律儀者:謂諸屠兒,及諸獵獸捕鳥捕魚劫盜典獄縛龍煮狗罝弶魁脍。此等身中,不善無表色相續轉。非律儀非不律儀者:謂造毗诃羅窣堵波僧伽邏摩等,及禮製多,燒香散華,贊誦願等,並捶打等,所起種種善不善無表色相續轉。亦有無表,唯一剎那;依總種類,故說相續,別解脫律儀,由誓願受得。前七至命盡。第八一晝夜。又前七種舍,由四緣。一、舍所學故,二、命盡故,叁、善根斷故,四、二形生故。第八律儀,卽由前四及夜盡舍。靜慮律儀,由得色界善心故得。由舍色界善心故舍。屬彼心故。無漏律儀,得舍亦爾。隨無漏心而得舍故。得不律儀,由作及受。由四緣故,舍不律儀。一、受律儀故,二、命盡故,叁、二形生故,四、法爾得色界善心故。處中無表,或由作故得。謂殷淨心,猛利煩惱,禮贊製多,及捶打等。或由受故得。謂作是念:若不爲佛造曼茶羅;終不先食。如是等願。或由舍故得。謂造寺舍,敷具園林,施苾刍等。舍此無表,由等起心及所作事,俱斷壞故。
六解  品類足論一卷二頁雲:無表色雲何?謂法處所攝色。此及五色根,于一切時,一識所識。謂意識。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無表色”的解釋

指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爲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爲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又爲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爲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于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義。大乘唯論宗以之爲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于心法。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卷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爲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無表色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