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無明?無明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英漢對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阿含辭典、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無明”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梵語avidya^,巴利語avijja^。爲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爲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爲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爲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癡(梵moha  )。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爲一切煩惱之根本。阿含經謂,無明乃對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裏之關系。說一切有部以“叁世兩重”之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謂其中之無明系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于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爲無明。唯識宗則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爲“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癡”,能起善惡之業,稱爲無明

  有部與唯識宗又將無明分爲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二種。相應無明,系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共起;不共無明,則無與之相應而起者,以其獨自生起,故又作獨頭無明。且成唯識論卷五將不共無明更分爲恒行不共無明與獨行不共無明。恒行不共無明,系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即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而起,此無明無始以來恒行,障礙真義智,故稱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無間之觀點言,乃與相應于第六意識之無明有異,故稱爲不共。獨行不共無明,系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無明,以其與其他根本煩惱不相應,單獨而起,故亦稱不共。此獨行不共無明複依其與隨煩惱俱起與否,更細分主獨行無明與非主獨行無明

  唯識宗又區分無明爲種子與現行,其中,常隨衆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無明種子,稱爲隨眠無明;對此,無明之現行,纏縛衆生,系著生死(迷之世界),稱爲纏無明。又纏無明有相應與不共,即爲隨眠、纏、相應與不共等四種,稱爲四種無明、四無明。此外,無明複可分爲根本與枝末、共與不共、相應與不相應、迷理與迷事、獨頭與俱行、覆業與發業、種子子時、行業果、惑等十五種無明

  據勝鬘經之說,與見惑及叁界之修惑(貪等)相應之相應無明,稱爲四住地之惑。所謂四住地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其中,見一處住地指見惑,後叁住地則指叁界之修惑。又獨行不共之無明爲無始無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則稱五住地之惑),此無明住地爲一切煩惱之根本,唯如來之菩提智得以斷之。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爲不覺,此不覺分爲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爲諸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爲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汙心,有叁細六粗之惑業。

  據天臺宗之說,依空、假、中叁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叁惑。此中,無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爲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對象。關于斷除無明者,在天臺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于十回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回向中,最後之第十回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複分叁品來斷,故稱叁品之無明。在圓教,則于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爲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然以上爲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叁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叁惑同體,同時可斷。[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卷二十五、卷叁十八、大智度論卷四十叁、成實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經論卷八、俱舍論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觀卷六上、勝鬘經寶窟卷中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術語)梵語阿尾儞也Avidy&amacron;,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也。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于法不了爲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雲何?謂不了知谛寶業果。”(四谛叁寶業因果報)。唯識論六曰:“雲何爲癡?于諸事理迷闇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Ignorance  ==  無明

Sanskrit  word  is  Avidya.  Literally,  it  means  darkness  without  illumination.  Actually  it  refers  to  illusion  without  englightenment,  i.e.,  the  illusory  phenomena  for  realities.  Avidya  is  the  first  or  the  last  of  the  Twelve  Nidanas.  Ignorance,  karma  and  desire  are  the  three  forces  that  cause  reincarnation.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瑜伽八卷叁頁雲:無明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汙無知爲體。
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四頁雲:無明者:謂于所知真實覺悟能覆能障心所爲性。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叁、染汙愚,四、不染汙愚。若于不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于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于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汙愚。不顛倒心所有無智,名不染汙愚。又此無明,總有二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余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但于苦等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纏裹暗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叁解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頁雲:無明者:于所知事,不能善巧。于彼彼處,不正了知。謂于彼彼所說義中,及于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四解  顯揚一卷六頁雲:無明者:謂不正了真實爲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正了爲業。如前乃至增長無明爲業。如經說:諸有愚癡者,無明所伏蔽。
五解  雜集論一卷十叁頁雲:無明者:謂叁界無智爲體;于諸法中,邪決定疑雜染生起所依爲業。邪決定者:謂顛倒智。疑者:猶豫。雜染生起者:謂貪等煩惱現行。彼所依者:謂由愚癡,起諸煩惱。
六解  五蘊論四頁雲:雲何無明?謂于業果,及谛寶中,無智爲性。此複二種。所謂俱生,分別所起。又欲纏貪,瞋、及欲纏無明,名叁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七解  廣五蘊論八頁雲:雲何無明?謂于業果谛寶,無智爲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又欲界貪,瞋、及以無明,爲叁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此複俱生,不俱生,分別所起。俱生者:謂禽獸等。不俱生者:謂貪相應等。分別者: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爲業。
八解  法蘊足論十卷叁頁雲:雲何無明?謂于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于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于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于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于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于佛法僧無知,于苦集滅道無知,于善不善法無知,于有罪無罪法無知,于應修不應修法無知,于下劣勝妙法無知,于黑白法無知,于有敵對法無知,于緣生無知,于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暗、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裏、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盤、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轭、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很、等很、極很、癡類、癡生、總名無明
九解  大毗婆沙論二十五卷十二頁雲:問:何故名無明無明是何義?答:不達,不解,不了,是無明義。問:若爾;除無明,諸余法,亦不達,不解,不了;何故不名無明?答:若不達不解不了,以愚癡爲自相者;是無明。余法不爾,故非無明
十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叁卷叁頁雲:雲何無明?答:叁界無智。此說應理。謂叁界系無智,具攝諸無明故。若作是說:不知叁界名,無明者;則應不攝緣滅道谛二種無明。彼不緣叁界故。
十一解  品類足論叁卷二頁雲:無明雲何?謂叁界無知性。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一切惑業,若逆溯之,其源無不歸納于無明。蓋一切惑業,無非由執。由有執故,乃能成障。所以執者,爲有著故。所以著者,原無明故。無明之外,無別他因。故此一切惑業,無不歸納于無明也。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其相雲何?謂不了知谛實業果。”《成唯識論》六曰:“雲何爲癡?于諸事理迷闇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另譯作「癡」,即「無知、貪瞋癡、我執」。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無明”的解釋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無明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