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五念、修淨土五念門。出自天親之淨土論。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五種憶念修行門。即:(一)禮拜門,謂清淨身業,一心恭敬禮拜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二)贊歎門,謂清淨口業,稱歎如來名號、功德、光明智相,如實修行,求生彼國。 (叁)作願門,謂心常作願,發大誓願,如實修行奢摩他(梵s/amatha ),以止息散亂之心,求生彼國。(四)觀察門,謂以智慧、正念觀察下列叁種:(1)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2)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3)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梵vipas/yana^ ),以觀破昏暗之心,求生彼國。(五)回向門,謂將自己所有之功德善根,普皆回向一切衆生,願同生極樂國,皆共證佛道。
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將奢摩他譯作止,止者,止心一處不做惡,其義有叁:(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此如來之名號及國土之名號能止息一切之惡。(二)阿彌陀佛之極樂國土超越叁界,若人生于彼國土,自然止息身、口、意之惡。(叁)阿彌陀佛之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息企求聲聞、辟支佛之心。此叁種“止”由如來之如實功德所生。同書又將毗婆舍那譯作觀,觀,意謂心緣其事而觀心分明,是即觀察門。又昙鸾將回向門分爲二種,即:(一)往相回向,謂將己之功德回向一切衆生,願同生極樂國土。 (二)還相回向,謂已生極樂國土,得奢摩他、毗婆舍那之方便力成就後,還回入娑婆世界,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
善導之往生禮贊將五念門之順序略加變更,即:(一)身業禮拜門(禮拜門),(二)口業贊歎門(贊歎門),(叁)意業憶念觀察門(觀察門),(四)作願門,(五)回向門。此前叁者爲修身、口、意叁業,後二者爲發願、回向,即前叁者起行,後二者安心之意。
此外,依此五念門而修,其結果亦有五門,稱爲五功德門,又作五果門。即:(一)近門,謂身不再墮入迷界,而能接近佛之悟界。(二)大會衆門,謂加入聖者之列。(叁)宅門,(四)屋門,謂此二門成就止、觀之行。(五)園林遊戲地門,又作教化地之益。謂重返迷界,以救度所有衆生爲樂。
此五念門(五因門)與五功德門(五果門)間,禮拜門相對近門,其他各各之二門亦順次有相對之因果關系;此因果兩門中,前四門之目的在使自己趨入菩提,故稱爲入門;後一門以救度他人出離苦海爲目的,故稱爲出門,以上合稱爲入出二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華嚴經孔目章卷四、往生論注略鈔卷下、往生禮贊私記卷上](參閱“止觀”1476、“念佛”3208、“淨土宗”4684)
(名數)淨土論所說,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一、禮拜門,以身業而向阿彌陀佛之形像禮拜也。二、贊歎門,以口業而稱阿彌陀佛之名也。叁、作願門,一心願生于彼國土也。四、觀察門,以智慧而觀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種功德,菩薩之四種功德也。五、回向門,願以己之功德回施于一切衆生,彼此皆成佛也。門爲入出之義,前四門爲入于安樂淨土之門,後一門爲出于利他教化之門,故通名爲門。淨土論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淨土宗所立,即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屬禮拜門;二、口業執持彼佛名號,贊歎彼佛相好功德,屬贊歎門;叁、一心發願,願生彼國,屬作願門;四、觀察彼佛菩薩,及依正莊嚴,屬觀察門;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惱衆生,令得畢竟解脫,屬回向門。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