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jn~a^na。(一)謂內心昏闇,不明事理。小乘有部立有染汙無知與不染汙無知二種。(參閱“二無知”216)
(二)謂真智寂靜而不動,泯絕一切分別,稱爲無知。實相無相,真智無智,以其無智,故能無所不知。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遍照一切法界之義。淨土論注卷下(大四○·八叁九下):“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注維摩經卷一並序]
(術語)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種之無知:一染汙無知,二不染汙無知。見二無知條。[囗@又]真智寂靜而不動,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起信論曰:“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淨土論注下曰:“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中略)無知故能無不知。”維摩經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肇法師之寶藏論有般若無知論一篇。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頁雲:無知者:于不現見。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