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無明”之對稱。又作共無明。即與貪等諸惑相應而生起之無明。(參閱“無明”5094)
(術語)依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叁細爲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粗爲相應無明。叁細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別,至六粗始生心王與心所之差別也。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若依瑜伽唯識之意則意識爲無明,與他之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五惡見之十曰根本煩惱),相應而起,謂之相應無明,于根本煩惱之中獨起無明,謂之獨頭無明,又曰獨行無明,不共無明。無明有發業潤生之二大用,即依此無明也。見唯識述記五末,百法問答鈔一。
成唯識論五卷七頁雲:若貪等俱者;名相應無明。 - 朱芾煌
二種無明之一,爲“不共無明”的對稱。又作共無明。即是與貪等諸惑相應而生起的無明。參閱“不共無明”條。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