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bhimukhi^-bhu^mi。音譯阿比目佉普。爲菩薩乘十地之第六。即此地系真如淨性顯現之位,故有此稱。又作現在地、目見地。又成唯識論卷九載,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生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楞嚴經卷八](參閱“十地” 419)
(術語)菩薩乘十地之第六地。真如淨性顯現之位。最勝般若顯現之位。楞嚴經八曰:“無爲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唯識論九曰:“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菩薩十地之第六地名。真如本性顯現之位,亦是最勝般若顯現之位。 - 陳義孝編
瑜伽四十八卷十二頁雲:由此地中,無著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在前故;名現前地。卽由此義、當知亦名緣起相應增上慧住。如緣起相應增上慧住中廣說。
二解 瑜伽七十八卷叁頁雲: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于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
叁解 顯揚叁卷二頁雲:六、現前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妙慧蘊,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爲現前。
四解 攝論叁卷二頁雲: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世親釋七卷十七頁雲:何故六地名爲現前?謂此地中,住緣起智。由此智力、無分別住,最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現前;悟一切法、無染無淨。于第七地,當成有行;第八地中,當成無行。無性釋七卷二十頁雲:言現前者。最勝般若到彼岸住、現在前故。謂此地中,證緣起住緣起智力、令無分別最勝般若到彼岸住、自在現前;知一切法、無染無淨。
五解 成唯識論九卷十叁頁雲: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 朱芾煌
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六地。此位菩薩,觀十二緣起,能引發離染淨差別無分別最勝智令現前,如《解深密經》雲:現前觀察諸行流轉,又于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現前觀察諸行流轉者,後智現前觀于緣起。又于無相多修作意方現在前者,無分別智多修功用方現在前。二智現前,是故第六名現前地。”參閱“十地”條。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