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賢聖?賢聖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賢聖”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賢聖”的解釋

  賢(梵bhadra  )與聖(梵a^rya  )之並稱。賢,即善和之意,指見道以前調心離惡之人;謂凡夫離惡而未發無漏智,不證理亦未斷惑,系見道以前之位。聖,即會于正理之意,指證見谛理,舍異生性之人;謂舍去凡夫之性,發無漏智而證理斷惑,屬見道以後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稱爲賢者;以無漏智證見正理者,稱爲聖者。

  蓋佛道修行者有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之別,而此叁乘複有賢聖位之分。(一)茲就大小乘諸經論所說之聲聞乘而論其賢聖之別:(1)據中阿含經卷叁十所列,以十八學人(有學)與九無學合爲二十七賢聖。1.十八學人,即: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2.九無學,即:思法、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又成實論卷一分別賢聖品亦立二十七賢聖,惟其名稱與解釋與中阿含所說互有異同。

  (2)據俱舍論卷二十二以下之分別賢聖品載,于見道以前立七賢,見道以後立四聖及七聖。1.七賢,即: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頂、忍、世第一法。2.四聖,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3.七聖,即: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若以見道、修道、無學道等叁道與四聖、七聖相配列,則見道即是上記四聖中初果向位中之鈍根(隨信行),及利根(隨法行);修道即前叁果後叁向位中之鈍根(信解),及利根(見至);無學道乃第四果中之鈍根(慧解脫),及利根(俱解脫)。至于在此身中得滅盡定之第叁果之聖者,則稱爲“身證”。故總合上記之七賢、七聖,共爲十四類。

  (3)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與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本等亦立二十七賢聖,即: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極七返、家家、一間、中般、生般、無行般、有行般、上流般、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法、不動法。其中,亦以前十八項爲有學,後九項爲無學。又此一配列法系將隨信行與隨法行攝于見道以前之方便位,故若再加此二項,則總爲二十九賢聖

  (二)次將聲聞、緣覺(辟支佛)、菩薩等叁乘共攝于“十地”,而論其賢聖之別,此即大品般若經卷十七燈炷深奧品與大智度論卷七十五等所說之“叁乘共十地”,即: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等十地;其中,以初二地爲賢,後八地爲聖。另如大方等大集經卷八海慧菩薩品亦列舉“出離九種性而入于佛種性”之說。所謂九種性,即:凡夫性、信行性、法行性、八忍性、須陀洹性、斯陀含性、阿那含性、阿羅漢性、辟支佛性,再加佛種性,則共爲十性;其中,以初叁性爲賢,後七性爲聖。要之,其旨趣大致與叁乘共十地之說相同。

  (叁)若僅就菩薩位次而言者,如成唯識論卷九所舉,總立菩薩位爲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並以修習大乘順解脫分之善根(即暖位等四善根位以前)之叁十心爲資糧位;以修大乘順決擇分之善根(即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位)爲加行位;以見道初地之“入心”爲通達位;以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之“金剛無間道”爲修習位;以佛果爲究竟位。其中,即以初二位爲賢,後叁位爲聖。另如華嚴經所說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妙覺位等菩薩四十一位,即以前叁十位爲賢,十地及妙覺爲聖。此外,仁王般若經卷上教化品,別于十住位之前另有十信位之說,故總爲五十一位;而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則詳舉五十二位之名,即: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叁十心爲賢,十地、等覺、妙覺等十二階位爲聖。

  准之上記所敘,賢聖之別,諸經論雖皆有其定說,然亦不宜一概判然定奪之,而僅應別其範圍之寬、狹、通、局,如大乘義章卷十七本所說,賢之範圍“通”而聖之範圍“局”,以賢之範圍“通”,故自修道之始至修道之終皆可謂之爲賢者,如經中常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須菩提”,非謂舍利弗、須菩提定然僅屬賢位而不屬聖位之人;以聖之範圍“局”,故謂見道以前爲凡夫位之賢者,而見道以上始可謂之爲聖者。另如俱舍論賢聖品于廣說七賢七聖之時,即通稱爲賢聖(梵a^rya  -pudgala  )。[舊華嚴經卷八、卷十一、卷十五、卷二十叁、大毗婆沙論卷五十四、雜阿毗昙心論卷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五十七至卷七十二、法華經玄義卷九下、四教義卷二至卷六、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二](參閱“菩薩階位”522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賢聖”的解釋

  (術語)外典謂之聖賢。內典謂之賢聖。賢者和于善之義。聖者會于正之義。和于善,雖離惡,而未發無漏智,不證理,不斷惑,在凡夫之位者,謂之賢。既發無漏智,證理斷惑,次舍凡夫之性者,謂之聖。見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爲賢。見道以上名爲聖。大乘義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邪,故說爲正。證理舍凡,說爲聖矣。(中略)就位分別,見前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爲賢。見谛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並名爲叁賢,地上菩薩說爲十聖。”四教儀二曰:“言賢者,鄰聖曰賢,(中略)賢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經疏叁曰:“會真名聖。”俱舍義光記二十二曰:“賢謂賢和,聖謂聖正。”大乘中,仁王經有叁賢十聖之目,璎珞本業經有四十二賢聖之稱。小乘中,薩婆多宗立七賢七聖,成實宗立二十七賢聖。但賢有通別之二門。據別門,則賢居下位。據通門,則通于見谛以上。如經說賢者舍利弗賢者須菩提等,福田經所說之二十賢聖。俱舍論二十二曰:“分別賢聖品。”成實論一曰:“分別賢聖品。”大乘義章十七本曰:“賢聖義。”義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賢聖章。”各有所說。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賢聖”的解釋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賢,已經斷惑證真的人即叫做聖。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賢聖”的解釋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賢,已經斷惑證真的人叫做聖。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賢聖”的解釋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賢,已經斷惑正真的人叫做聖。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賢聖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