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所斷惑(梵bha^vana^ -ma^rga-praha^tavya-kles/a )之略稱。與“見惑”對稱。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斷之惑。即于修道時所斷貪等迷事之煩惱。據俱舍論卷二十五謂,貪、嗔、慢及無明等四煩惱對色、聲、香、味、觸等境,生起染著、憎背、高舉及不了之行相轉,稱爲修惑。蓋修惑遍起于叁界九地,因此惑難斷,故每地各細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次第斷除,總有八十一種,稱爲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有十種,即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四種;在色、無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貧、癡、慢叁種。
彰所知論卷下道法品(大叁二·二叁四上):“修道所斷俱生煩惱、得、相、無記、有漏善等,欲界之中,貪、嗔、癡(疑作“慢”)、無明四,各具九品,共叁十六;色界之中,第一靜慮除嗔,余叁各各九品,成二十七,如是二、叁、四靜慮亦爾。色界總有一百八數,無色界亦然。如是叁界修道所斷,總有二百五十二數。”又若就隨煩惱來分別,放逸、不信、懈怠、惛沈、掉舉、無慚、無愧、眠等八種通于見、修二道所斷,余之忿覆等十一種,于自在起中,與無明相應,故唯屬修道所斷之惑。大乘唯識以與生俱來之先天煩惱(俱生起)爲修惑,計十六種。[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一、俱舍論卷二十叁、成唯識論卷六、大乘義章卷六](參閱“見思惑”2996、“見惑”2997)
(術語)舊曰思惑。新曰修惑。于修道而斷之貪嗔癡等迷事之惑也。其惑有八十一品。見思惑條。
又名思惑,即貪嗔癡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 陳義孝編
此爲修道所斷惑的略稱,與“見惑”對稱。又作思惑,意指修道所斷之惑。即于修道時所斷貪等迷事之煩惱。《俱舍論》卷二十五載,貪、嗔、慢及無明等四煩惱對色、聲、香、味、觸等境,生起染著、憎背、高舉及不了之行相轉,稱爲修惑。因修惑遍起于叁界九地,因此惑難斷,故每地各細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次第斷除,總有八十一種,稱爲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有十種,即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四種;在色、無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貪、癡、慢叁種。見《俱舍論》卷二十叁。 - 于淩波居士著
又名思惑,即修貪瞋癡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