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名。又作玄沙接物利生、玄沙叁種病、玄沙叁病。爲唐末五代玄沙師備禅師(835~908)藉如何接化盲、聾、啞叁種病人之問題所拈提之機緣語句。碧岩錄第八十八則(大四八·二一二下):“玄沙示衆雲:“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叁種病人來,作麼生接?患盲者,拈錘豎拂,他又不見;患聾者,語言叁昧,他又不聞;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僧請益雲門,雲門雲:“汝禮拜著!”僧禮拜起,雲門以拄杖挃,僧退後。門雲:“汝不是患盲。”複喚近前來,僧近前,門雲:“汝不是患聾。”門乃雲:“還會麼?”僧雲:“不會。”門雲:“汝不是患啞。”僧于此有省。”
此則公案之前半,玄沙以盲、聾、啞叁種人喻指昧于真見、真聞、真語之人,而非指肉體上之盲聾啞者。蓋諸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旨在教化被無明所障而迷失本真之凡夫,故玄沙雲“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公案之後半,某僧以玄沙之語請示雲門文偃禅師(864~949),雲門乃以直接動作作答,絲毫不予其僧以分別思量之機會,當下了然自己原即不盲、不聾、不啞,直如迷妄凡夫原皆本具真如佛性,惟于見聞覺知妄起分別,久之自然與諸法實相天淵懸隔,一如有眼之盲者、有耳之聾者、有口之啞者。是以此則公案之關鍵乃在超越見聞覺知之分別妄想,而契入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實相無相之境界,故透過雲門之靈活機法,其僧即頓然省悟。
雪窦重顯頌雲(大四八·二一叁中):“盲聾喑啞,杳絕機宜,天上天下,堪笑堪悲,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複雲還會也無?無孔鐵錘。”上引之中,離婁乃黃帝時之著名目明者,能于百步之外明察秋毫之末;師曠乃春秋時代之著名樂師,能辨音以知吉凶。蓋若囿于分別情識,淪失天然本真,則縱然目明如離婁,耳聰如師曠,亦無法平心看待尋常之形色音聲。[景德傳燈錄卷十八、頌古聯珠通集卷叁十一、古尊宿語錄卷叁十四、宗門葛藤集卷下]
(公案)又曰玄沙接物利生。玄沙師備,假盲聾啞叁種病人之濟度,示無爲五官機能轉于塵裏者,宜別開發真佛智見,有心眼存者。景德傳燈錄第十八玄沙傳所謂:“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且問汝,只如盲聾啞叁種病人,汝作麼生接?拈槌豎拂,他眼且不見,耳又不聞,口複啞,若接不得,則佛法盡無靈驗”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