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于一法上論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乃法相宗所立中道之一義。與“叁性對望中道”對稱。法相宗以遍計所執性爲妄情,故判爲空;以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爲假有與真有,故判爲有。自此叁性之對望而立之中道義,稱爲叁性對望中道。又此叁性是一法上之叁性,故此法爲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若詳論之,則叁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義,即遍計所執性是情有理無,在妄情之上屬有,故非空;依理而言爲無,故非有,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衆緣和合上爲假之存在,故爲假有實無。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實無,故非有,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圓成實性遠離一切妄想而無相,故非有;然以其爲真實如常之性,故非空,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叁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義,稱爲一法中道。或謂一法中道系依叁性對望而立圓成實性之體,于依他起性之上成爲一法,而于一色一香上談論中道之理。故百法問答抄卷八謂,叁性對望中道之外,無一法中道之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成唯識論同學鈔卷七之叁](參閱“中道”1030)
指于一法上論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爲唯識宗所立中道之一義。與“叁性對望中道”對稱。唯識宗以遍計所執性爲妄情所現,故判爲空;以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爲假有與真有,故判爲有。自此叁性之對望而立中道義,稱爲叁性對望中道。又此叁性是一法上之叁性,故此法爲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若詳細論之,則叁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義,即遍計所執性是情有理無,在妄情之上屬有,故非空;依理而言爲無,故非有,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衆緣和合上爲假之存在,故爲假有實無。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實無,故非有,是爲非有非空中道。圓成實性遠離一切妄想而無相,故非有;然以其爲真實如常之性,故非空,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叁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義,稱爲一法中道。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