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 )浙江海甯人,俗姓張。幼讀詩書,兼研中醫。又好研學道家及西方宗教之學。二十歲時,偶讀莊子,見馮夢祯序文:“然則莊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驅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興趣。二十叁歲,其母猝然病逝,內心受極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親亦相繼病逝,乃感人生無常,而有出家之志。二十五歲,出家于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座下,法名印順,號盛正。禮昱山長老爲義師,受具足戒于天童寺。曾于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就學,參訪虛雲和尚、慈舟律師,並親近太虛大師等人。經常往來于普陀、廈門、武昌之間,授課講經。民國二十五年(1936),在普陀佛頂山閱藏。後赴杭州西湖、揚州等地遊曆,巧逢太虛大師,遂奉其命前往武昌佛學院,繼赴漢藏教理院,入四川,時年叁十叁歲。自此常與法尊法師討論法義。
四十二歲,主編“太虛大師全書”于雪窦寺。四十四歲離廈赴香港,膺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暨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會長,在港印行“佛法概論”。四十七歲,以李子寬居士之請,及應中國佛教會之決議,代表出席在日本召開之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代表大會,遂至臺灣。其後曾任臺北善導寺導師、海潮音雜志社社長。四十八歲,將擬建于香港之福嚴精舍,移建于臺灣新竹青草湖畔,並定居臺灣。
四十九歲,應性願法師之邀,赴菲律賓弘法。五十一歲任善導寺住持,惟于次年即離該寺。其後,曾多次出國弘法。後于新竹設立女衆佛學院,並在臺北創建慧日講堂。民國五十叁年冬,在嘉義建妙雲蘭若,同年五月,在該地掩關靜修。一年後,應中國文化學院(文化大學之前身)之聘,任該校哲學系教授。六十八歲時,日本大正大學以其中國禅宗史一書,而授予文學博士學位。佛教界中從其修學者,有常覺、演培、續明、仁俊等法師。師治佛學,不受傳統佛教宗派觀念之影響,而能客觀地對全體佛教作一全面性之厘清、闡釋和批判。並直接從原始佛教經論之阿含、毗昙,及印度之空、有、真常叁系諸經論,直探佛陀及後代大師之精義。尤其對龍樹中觀之學,曾作深入之探討,可謂自宋迄今對中觀之研究最有貢獻者。此外,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國禅宗史等亦有精深之研究。另對于印度大乘佛教,師分判其爲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叁大系,此與舊說大異其趣。
師著作宏富,有中觀今論、唯識學探源、性空學探源、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國禅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雜阿
含經論會編等書。其大部分著述及弘法記錄,輯爲妙雲集(二十四冊)行世。
當代佛學大師。浙江甯海人,清光緒叁十二年(一九○六)生。二十五歲于普陀山福泉庵,依清念老和尚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旋受具戒于天童寺,曾就學于閩南佛學院、及武昌佛學院研究部。中日戰爭期間,任教于重慶漢藏教理院。民國叁十七年,在奉化雪窦寺主編“太虛大師全書”。民國四十二年由香港來臺港,先後任善導寺住持,海潮音雜志社社長。繼而在新竹青草湖畔創建福嚴學舍,在臺北創建慧日講堂,時人尊爲導師。導師著作等身,輯爲“妙雲集”,其中《唯識學探源》一書,探討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的唯識思想,爲研究唯識者必讀的重要著作。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