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之趨向。即內心所欲表示之意向。佛陀說法有平等、別時、別義和補特伽羅等四種意趣,稱爲四意趣或四意。
(一)平等意趣,又作平等意。此爲蠲除分別見,立于平等之立場所說。例如,釋迦牟尼佛雖非昔日之毗婆屍佛,但站在平等之立場,其所證悟之真理,與諸佛平等不二,故亦可謂“我是毗婆屍佛”。
(二)別時意趣,又作別時意。即爲除去懈怠之障礙而宣說之教法。例如衆生修行之利益將見于別時,然爲免衆生懈怠,故以即時可得之方便說法鼓勵之,例如稱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此即最佳之說明。然此亦有二說,一爲一行別時意,一爲唯願別時意。前者謂不具足萬行則無法成佛,卻說唯念佛一行即可成佛,故又稱成佛別時意。後者謂不具足願行則不得往生,卻說僅憑發願即得往生,故又稱唯願無行別時意、往生別時意。以上兩種情況皆爲方便之說,若論具足萬行而成佛者,或願行具足而往生者,其實均得期于遙遠之未來。
(叁)別義意趣,又作別義意。此指爲除去聽者輕慢教法之障,而以另一意義來說明之意趣。例如由于在過去世曾經承事諸佛,故今日得以了解大乘佛法。此“了解”其實便是“證悟”之意。
(四)補特伽羅意趣,又作衆生意樂意趣、衆生樂欲意。補特伽羅(梵pudgala )系指人,意謂衆生。此乃隨順衆生之性格、志向而宣說各種教法,藉以打破其低層次之滿足感。例如對貪吝者則贊歎布施行爲;對執著于布施者,則斥責布施之行爲。[攝大乘論卷中(梁譯)、攝大乘論卷上(魏譯)、攝大乘論釋論卷五、攝大乘論本卷中、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五]
(術語)心意之趣向。法華經方便品曰:“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一頁雲:或意趣者:俗相差別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