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nivr!ta^vya^kr!ta。又作有覆心、有覆。爲無記之一種。其性染汙,覆障聖道,又能蔽心,使心不淨,故稱有覆;然因其勢用弱,不能引生異熟果,故稱爲有覆無記。至于不善等法,雖亦能障蔽聖道,然以其勢用強,可招感異熟果,故不稱爲有覆無記。[大毗婆沙論卷十二、卷五十一、卷一六一、成唯識論卷叁、卷五、俱舍論卷四、卷十叁、卷十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參閱“無記”5107 )
(術語)見無記條附錄。
非善非惡,謂之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有覆即有染汙之義,因爲它有四煩惱相應而起,所以有染汙。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五卷一頁雲:障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
二解 集論二卷七頁雲:有覆無記者:謂遍行意相應煩惱等,及色無色界系諸煩惱等。 - 朱芾煌
爲無記之一種。無記分兩種,一爲有覆無記 二爲無覆無記。覆有二義,一是覆障,謂染法覆障聖道;二是覆蔽,謂染法能覆蔽心識令不淨故。合此二義,稱爲有覆。有覆無記其性染汙,覆障聖道,又能蔽心,使心不淨;然因其勢用弱,不能引生異熟果,故稱爲有覆無記。至于不善等法,雖亦能障蔽聖道,然以其勢用強,可招感異熟果,故不稱爲有覆無記。見《大毗婆沙論》卷十二。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