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有因緣關系之意。一般指于佛道有緣者。亦即指有聞法得解脫機緣之衆生。觀無量壽經(大一二·叁四四上):“有緣衆生,皆悉得見。”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大叁·一六一中):“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
有緣爲“無緣”之對稱。無緣指無因緣關系者。佛之“叁不能”中,即有一項爲“不能度無緣”,然此處之“不能度”,非爲不願度或無能力度之意,而系指無緣者難以度化之意。又因緣可分爲順緣、逆緣二種。順緣,指順境,即隨順行爲之因緣;逆緣,指逆境,即違逆行爲之因緣。
據安樂集卷下、觀經散善義等所舉,阿彌陀佛與淨土往生之教法,與此世界之衆生有深厚之因緣。此外,諸佛菩薩亦皆爲一大事因緣而大發慈悲心,廣度有緣衆生。
蓋“有緣”一語,原指“法緣”而言,然亦廣爲世人所引用,最常見者,即指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愛情、親情等“情緣”而言;如“有緣千裏來相會”、“千裏姻緣一線牽”、“有緣何處不相逢”等,皆爲其例。[八十華嚴卷七十五入法界品、贊阿彌陀佛偈、往生禮贊]
(術語)有緣于佛道者。觀無量壽經曰:“有緣衆生,皆悉得見。”報恩經七曰:“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
指事物互相作用、依仗的關系。佛教認爲,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只有在一定的條件關系中才能産生、變化,稱爲“緣起”。如樹,便是由陽光、空氣、水份、枝幹、花葉等各種緣和合而生成的。《報恩經》卷七說:“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在佛經中,有緣多指信入佛法而得度的有善根的人。此外,遇法寶出現,與高僧往來等,也稱有緣.如南朝梁·簡文帝《奉阿育王寺錢啓》:“牙床白繖,無因不暏;金瓶寶函,有緣斯出。”又如唐·司空圖《贈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亦泛指有機緣和條件。如《叁國志·魏志·董昭傳》:“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並表薦之。”又特指有姻緣,亦作“緣會”。如唐·元稹《遣悲懷》詩:“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俗語中又有“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這句話的含義偏于上半句,意思是人與人相逢結交都是彼此間有緣。如《水浒傳》第叁五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叁郎宋江。”又多專指男女間結爲良緣。如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四出:“孔雀屏開燭影紅,會看佳婿近乘龍。有緣千裏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如煩惱緣境有十五種中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