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緣覺?緣覺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緣覺”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緣覺”的解釋

  梵語pratyeka-buddha,巴利語pacceka-buddha。音譯缽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爲二乘之一,叁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現在身中,不禀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爲二乘;若共菩薩,則爲叁乘。

  獨覺之種類,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師地諸論,有部行獨覺、麟角喻獨覺二種。依俱舍論卷十二載,部行獨覺指聲聞時已證不還果,而欲達阿羅漢果時,離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積足善根功德之覺者。關于部行獨覺,有一說認爲原即指須陀洹等之聲聞;另一說則謂彼等先爲異生,曾修聲聞之順決擇分,後自證道,由是而得獨勝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經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儀而獨證之說,即闡明部行獨覺乃異生凡夫之意。此中,部行獨覺之得名,系由其在聲聞修行之際,多居僧團中生活;麟角喻獨覺則系獨自于山間、林下修行,不結伴侶,故以麟角爲喻。

  另依大智度論卷十八之意,辟支佛有二類:(一)獨覺辟支佛,亦有二種:(1)小辟支迦佛,本是“學人”(即指“有學”,系相對于“無學”而言),在受生七次須陀洹之後來生于人間,而于無佛之世自證成道。(2)大辟支迦佛,即于百劫中增長福慧,而得叁十一相、叁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聖者。蓋前者即相當于部行獨覺中之得果聲聞,後者相當于麟角喻獨覺。(二)因緣覺辟支佛,系由先世福德願行之果報,而不必從他人聞法即能自出智慧,藉飛花落葉等之小因緣而覺悟,相當于部行獨覺中之異生凡夫。

  又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四明揭叁種獨覺之道,其第一種即相當于今所說之大辟支迦佛,第二種相當于因緣覺,第叁種相當于小辟支迦佛。四教義卷叁引用大智度論之文,謂猶如獨覺有大小二種,因緣覺亦有大小二種,其說恐非允當。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四亦舉出緣覺有叁種之別:(一)緣覺緣覺,此與“因果俱”相同。(二)聲聞之緣覺,其中“因”系指聲聞,“果”成緣覺。(叁)菩薩之緣覺,其中“因”系指菩薩,“果”成緣覺

  大乘義章卷十七對聲聞、緣覺有四句分別:(一)是聲聞而非緣覺,即聲聞人。(二)是緣覺而非聲聞,即麟角喻人。(叁)是聲聞亦是緣覺,即爲部行。(四)是緣覺亦是聲聞,即因緣覺。又聲聞、緣覺相較,則有五同六異之說,五同即:(一)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之煩惱。(叁)修行同,同修叁十七道品法。(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果。(五)證滅同,同證有余、無余涅槃。六異指:(一)根異,聲聞爲鈍根,緣覺爲利根。(二)所依異,聲聞依師,緣覺不依師。(叁)藉緣異,聲聞藉教法爲緣而得悟道,緣覺藉事相之現緣而悟道。(四)所觀異,聲聞觀察四真谛法,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法。(五)向果異,聲聞人中四向四果,緣覺人中一向一果。(六)通用異,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爲通境界,緣覺之人叁千國土爲通境界。

  緣覺若與菩薩相較,則有一同十異,一同即入于聖位而永不退轉,十異即:(一)因異,緣覺之宿善狹小,菩薩廣大。(二)根異,緣覺爲鈍根,菩薩爲利根。(叁)心異,緣覺畏苦,菩薩不畏。(四)所解異,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薩觀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異,緣覺修自利行,菩薩修自他二利行。(六)斷障異,緣覺斷煩惱障,菩薩能斷煩惱、所知二障。(七)得果異,緣覺得小涅槃,菩薩得大涅槃。(八)起化異,緣覺僅現神通而不說法,菩薩能現神通,亦能宣說。(九)通用異,緣覺同于聲聞僅一心一作,不能衆心衆作,而諸佛菩薩能于一時化現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十)體義異,緣覺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無常、苦、無我、不淨,菩薩之涅槃則常、樂、我、淨。以上之比較系大乘家之說,小乘家則認爲不論聲聞、緣覺、菩薩等,最後均歸于“灰身滅智”之狀態。

  緣覺人唯有自利行,而無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衆生,遂難登佛果位。此即緣覺之舍悲障。若自聲聞而言,則緣覺爲利根;若自菩薩而言,則緣覺爲鈍根。故舊華嚴經卷六等,相對于聲聞之稱爲小乘,菩薩之稱爲大乘,遂將緣覺稱爲中乘;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稱緣覺爲“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薩地”之下。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類。[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二、賢愚經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二、辟支佛因緣論卷一、出叁藏記集卷一、瑜伽論略纂卷九、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叁、慧苑音義卷上、玄應音義卷叁、翻譯名義集卷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緣覺”的解釋

  (術語)梵語Pratyekabuddha,舊稱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羅。新稱缽剌翳伽佛陀。舊譯曰緣覺。新譯曰獨覺。緣覺者:一,觀十二因緣之理而斷惑證理,一,因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悟無常,斷惑證理。獨覺者,彼于無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觀十二因緣,或觀飛花落葉,而獨自覺悟也。大乘義章十七末曰:“言緣覺者,外國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緣,佛名爲覺。緣覺名義,解有兩種:一約所觀法門以釋。緣者是其十二緣法,始從無明,乃至老死。觀斯悟解,從緣得覺,故號緣覺。二就得道因緣以釋。如辟支佛得道因緣經中廣說,如拂迦沙見風動樹,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現事緣,而得覺悟,曰緣覺。”瑜伽倫記八上曰:“獨覺地,若依梵語,名缽刺翳迦陀。舊雲辟支,訛也。此雲獨覺。初發心時,亦值佛世,聞法思惟。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玄贊五曰:“樂獨善寂者,是獨覺義。出無佛世,得能證道,獨自善證寂滅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諸法因緣者,是緣覺義。故瑜伽雲:或觀待緣而證聖果,故名緣覺。觀十二緣起而證果故。”然天臺一家區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爲緣覺。出于無佛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而成道者,爲獨覺。四教儀叁曰:“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爲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大智度論雲:緣覺有二種:一獨覺,二因緣覺。一明獨覺辟支迦羅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能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中略)二明因緣覺者。因聞十二因緣覺悟,成辟支佛也。”輔行九之叁曰:“大論二十一雲:迦羅此翻因緣覺,亦雲獨覺。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爲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爲獨覺。”文句四上曰:“釋論雲緣覺獨覺,獨覺出無佛世,緣覺願出佛世。”四教儀集注中曰:“緣覺者,觀內因緣,禀佛教法。獨覺者,觀外因緣,無師自悟。”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緣覺”的解釋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于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爲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緣覺”的解釋

又名獨覺,即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爲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緣覺”的解釋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緣覺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