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謂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爲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沖突。相互隔離,各自成一單元者稱“隔曆”;圓融即與隔曆互爲一種絕對而又相對之對立關系。華嚴宗所謂之“行布門”,爲一種由淺至深,依序漸進之修法;“圓融門”則對立于“行布門”,而謂即使處于極低之品位亦可完成究極之覺悟。此外,天臺宗基于法華經所說之實相一理,而立圓融叁谛、圓融叁觀等教義。華嚴宗則基于華嚴經所說之法界無盡緣起之說,而立事事無礙、六相圓融等教義。[觀音玄義卷上、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四教義卷六、華嚴五教章卷一、卷叁](參閱“圓融門行布門”5415)
(二)(1906~1969)臺灣屏東人,俗姓李。法名法志,號圓融。民國十八年(1929)依高雄龍湖庵心安法師剃度,四十一年于白河大仙寺受具足戒。師于叁十八年,晉任屏東東山禅寺首任住持,樹立清規,分設職位,增建寺宇,開壇傳戒,安僧尼百衆,該寺遂成爲一地名刹。創辦叁年製東山佛學院,培植女衆弘法人才,並創立屏東佛教支會,任理事長職。民國五十八年示寂,世壽六十四。
(雜語)圓者周遍之義,融者融通融和之義,若就分別妄執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則事理之萬法遍爲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爲圓融。曰煩惱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衆生即本覺,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圓融之理趣也。此法門爲性宗之樞機,實大乘之極談。楞嚴經四曰:“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觀曰:“若就分別妄執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據心性緣起之用,即可得相攝。”宗鏡錄九十九曰:“事理圓融者,即種種事稱理而遍。以真如理爲洪爐,融萬事爲大冶,鐵汁洋溢,無異相也。”
圓通融合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衆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圓融的道理。 - 陳義孝編
佛家謂破除妄執,圓滿融通。“圓”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別妄見而言,則宇宙萬有,光怪陸離,千差萬別;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來說,則事、理萬法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與波,稱爲圓融。《楞嚴經》謂:“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華嚴、天臺二宗有關圓融名目很多,華嚴立“叁種圓融”,天臺談“圓融叁谛”。又如唐·符載《廬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銘》:“靈以靜生,境因圓融。”亦用以指文辭之周密暢達,如清·黃宗羲《與李杲堂陳介眉書》:“以高旦中志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純一)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圓通融合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衆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圓融的道理。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