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禅宗祖師說法開示之記錄書。禅師平日說法開示,並不藻飾華詞,大多以通常俗語直說宗旨,其侍者與參隨弟子予以記錄,搜集成冊,即稱語錄。自唐初六祖慧能有法寶壇經後,諸方記錄漸成巨帙。五代、趙宋以降,禅宗叢林製度成立,凡知名禅師多曾出任方丈,依製度,其下必設書記,職司記錄禅師之言行,日後輯成語錄,如馬祖道一禅師語錄、趙州從谂禅師語錄等。語錄之中,將祖師法語作詳細之記錄,稱爲廣錄,如馬祖道一禅師廣錄、雲門匡真禅師廣錄;僅記錄重要部分者,稱爲語要,如百丈懷海禅師語要。又僅集一人之法語者,稱爲別集;集多人之法語者,則稱通集。
所謂“語錄”一詞,最初見于宋高僧傳卷六慧義寺神清章中之北山參玄語錄,但今人所用“語錄”二字之意義與此不同,乃淵源于馬祖道一及其會下之禅僧,其中以臨濟慧照禅師語錄與黃檗禅師傳心法要等最爲著名。此外,語錄並不僅用于禅林,禅宗以外之祖師語集,亦可稱爲語錄。宋以降,儒道二家亦多有沿用者。又語錄之內容亦逐漸包括詩偈及文疏等。
(雜語)禅祖之語要,不事華藻。以俗談平話宣之,侍者小師隨而筆錄者,名爲語錄。宋儒講學,門弟子記其言論,亦襲是稱,如上蔡語錄之類。大抵以白話敘述。別爲一格。
自唐武宗滅佛,佛教經論大量毀壞,佛教徒遁迹山林,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宗得以延續下來。禅宗祖師爲了方便學人,接引後學,不事華藻,以俗談平話宣揚深奧的佛理,侍者及門徒隨而筆錄成文,以便俚俗。因所用多爲口語,故延稱語錄。它的特點是口語化,通俗化,以白話形式出現。最初多爲抄本,輾轉傳閱。其後宋儒講學,師弟傳授,門人弟子記錄師說,也沿襲語錄名稱,語錄體裁逐漸盛行。如宋代釋道源禅師采訪諸方語錄集成《景德傳燈錄》叁十卷等。這些《語錄》大都以白話敘述,廣爲流傳,越來越接近口語化。“語錄”一詞在現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語錄》等。(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