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造象。古時爲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間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爲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時龍門造像及雲岡石窟造像等;以銅等金屬鑄造者,如陶齋吉金錄所載宋韓謙造像及北魏徐常樂造像等。造像功德經並謂造像與寫經、造寺、造塔等,同具種種功德。
關于造像之起源,向爲學界所探討之一大課題。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佛陀上叁十叁天,夏中叁月不在
閻浮提,時拔嗟國優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五尺之佛像,舍衛國波斯匿王聞之,以紫磨金鑄五尺佛像,此時閻浮提內始有二像。另據近代日本學者中村元所著中國佛教發展史第五篇載,于印度原本認爲雕畫佛像乃冒渎神聖之事,故若欲打破“不准雕造佛像”之限製,則有賴于外來之沖擊,且須爲來自不受印度佛教所束縛之另一種文化與傳統;因而首度雕造佛像者,即是爲犍馱羅人營建佛塔而來自希臘、羅馬之工匠。其所雕釋尊像,類似希臘諸神像。
(雜語)佛上叁十叁天,夏中叁月不在閻浮時,拘翼國優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五尺之佛像,舍衛國波斯匿王聞之,以紫磨金鑄五尺之佛像而供養之,于時閻浮提之內始有二像,見增一阿含經二十八。又優填王造金像,見觀佛叁昧經六。波斯匿王造栴檀像,見外國圖記。諸經中說造像之功德者,如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說作佛形像經,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造塔功德經,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上說造像之始,有曆史的事實可信。作羅漢像,又爲佛塔裝飾而刻諸種之像者,佛時代亦有之,若爲崇拜之對象而製作佛像者,則似以阿育王後迦膩色迦王時代爲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