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肇論?肇論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肇論”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肇論”的解釋

  全一卷。後秦僧肇(384~414)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作者僧肇爲鸠摩羅什門下四聖之一,號稱解空第一。以其名冠于本論,故稱肇論。本書內容闡釋諸法無自性、不可得空等妙理,系收錄僧肇所作之諸論著而成,全書分爲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五部分,末附劉遺民書問及答劉遺民書。宗本義,可視爲全書序章,概括全書大意。次爲四論:(一)物不遷論,乃闡發般若性空學說,以“即動即靜”之義闡明“即體即用”之理論。物不遷,謂雖有生起、流轉等現象,然其本體恒不遷(不動)。(二)不真空論,謂因果法則中所生起之現象皆無實體,有非真有,無非真無;本體無相,超于有無,而有無皆不真,因其不真,故謂之空。(叁)般若無知論,謂般若無知無相,但卻無所不知,照明萬物。由修行而獲致之智慧(般若)系超越凡夫之認識,故稱無知。此一部分大多采用舊譯經典,並多借用老莊之語句以發揚其師鸠摩羅什所傳來的龍樹之佛教。自大品般若經譯出後,古來對于般若論之紛雜異端,始藉般若無知論而得以彰明般若之真義。(四)涅槃無名論,謂涅槃境界超越言語思想之表現,既無生滅,亦無名相,絕非言語所能表現,故稱無名。

  高僧傳卷六僧肇傳記載上述四論寫作之年代先後,順次爲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又現行本所附肇論序之作者慧達爲南朝陳代人,肇論疏之作者元康系唐代人,故或系至陳時方編集四論而合爲肇論一書。然于肇論末尾所附的廬山劉遣民(?~410)之質疑問答文書二通之中,並未提及不真空論與物不遷論,故知此二論或爲後世人之著作。

  近年來,我國學者湯用彤、石峻兩人對本論之年代與內容提出甚多疑點,日本學者橫超慧日、牧田谛亮等亦舉出宗本義之若幹撰述問題。凡此種種問題研究,一九五五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彙編成“肇論研究”。由于本書采用許多老莊思想,並將佛教教義上之重要問題比照當時我國思想界之重要課題,遂使本書成爲理解佛教的重要典籍。

  本書之注疏頗多,有陳代慧達、唐代元康、唐代惠澄各作肇論疏叁卷,元康作肇論夾科二卷,光瑤作肇論注記叁卷,遵式作肇論注疏六卷,日人中田源次郎作“肇論及其注疏”等二十余種。[中觀論疏卷二末、天臺宗章疏、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肇論”的解釋

  (書名)叁卷,唐肇作。以作者之名爲題。物不遷論第一,不真空論第二,般若無知論第叁,涅槃無名論第四,首有宗本義之一章,冠于四論。疏注如下:肇論疏叁卷,晉惠達撰,缺下卷。肇論疏叁卷,唐元康撰。肇論疏科一卷,宋遵式排定。夾科肇論序注一卷,宋曉月注。注肇論疏六卷,宋遵式述。肇論新疏叁卷,宋文才述。肇論新疏遊刃叁卷,宋文才述。肇論略注六卷,明德清述。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肇論”的解釋

  Zhaolun

  中國佛教論書。1卷。後秦僧肇著。僧肇在世時曾撰佛教論文數篇,闡述般若義旨。南朝梁、陳之間,經人彙編成集,名曰《肇論》。

  內容  《肇論》取老莊之語命意遣詞,文筆優美,結構嚴整,深寓哲理。問世以來,義學沙門玩味品析,視爲名作。

  ①《宗本義》。其文體似名相通釋,與他篇相異,故近代有人視爲僞托。但陳小招提寺慧達著《肇論序》曰:“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則知在編集之時已加入此篇。其內容闡述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等名相雖異,義理實一的道理。認爲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諸法實相”,才是“正觀”。

  ②《物不遷論》。此論主要針對“生死交謝,寒暑疊遷,有物流動”的“常情”,即把萬物看作是遷徙變易,不斷變化的樸素實在的觀點而作。僧肇根據《般若波羅蜜多經》、《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大品)般若經》以及《大智度論》和《中論》有關“法無去來,無動轉者”的說法,認爲事物本無“來”,亦無“去”,表面上看事物在運動,實際上並沒有運動。僧肇既反對萬物皆在運動的見解,又反對萬物都處靜止的說法,而主張“動靜未始異”,即動即靜,動靜一如。

  ③《不真空論》。論題的含義是“諸法虛假,故日不真。虛假不真,所以是空”。此論主要針對般若學系中談“空”時的偏頗而作。“心無”義認爲,空就是指內心不要爲外物所迷惑,並不是說外物不存在;“即色”義認爲,物的産生來源于內心有關物的意念,所以“雖色而非色”,物其實並非物,這就是空;“本無”義則“直好無之談”,認爲“有”是從“無”産生的,從無到有,這就是空。僧肇破斥了叁家的觀點,認爲它們都沒有真正從有與無的關系上理解空的意義。說有並不是指有真實的物體存在,萬物都賴因緣條件産生,本身無自性,故只是“假名”而已;說無也不是指絕對虛無,一無所有,就好象幻化變現出來的人,並非這個人不存在,只是它不是真的人罷了。所以,他認爲“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並非離開具體的事物,另有一個無、一個空,然後憑借這個無、空去否定萬物。而是要領悟到“立處即真”,凡有物的地方就有空,空存在于萬物之中,與物相即而不相離,這才是般若學中的空義。

  ④《般若無知論》。此論主要針對因以般若有知,而有所取著的觀點而作。除本論以外,還有《劉遺民書問》和僧肇《答劉遺民書》作爲附錄。本論前部分標立宗旨,後部分用問答的方式,對論旨作深入的闡發。僧肇說:“取相故名知”,知是由相引起的,有生滅的相狀,才有通過“言象”得到的知。而般若所要認識的是反映事物本體、實質的“真谛”,“真谛自無相”,也就不可産生“知”。而且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只有無所知,才能無所不知。

  ⑤《涅槃無名論》。前爲《表上秦主姚興》(亦稱《上秦王表》),後爲本論。本論是爲姚興而作,有九折十演。九折托爲“有名曰”,包括核體、徵出、搜玄、難差、責異、诘漸、譏動、窮原、考得。十演托爲“無名曰”,包括開宗、位體、超境、妙存、辨差、會異、明漸、動寂、通古、考得。開宗爲第一,核體爲第一,“無名曰”一章與“有名曰”一章穿插排列,一問一答,鋪成全論。主要是說,涅槃之道,寂寥虛曠、徵妙無相,既不可能通過言象表達,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的稱謂和區別,“良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近人對本論的真僞頗有爭議。有的從體裁、文筆、史實和思想諸方面分析,認爲此篇非僧肇之作。有的則提出相反的論據,肯定它爲僧肇真作。

  注疏  現存有晉惠達《肇論疏》2卷(原3卷);唐元康《肇論疏》3卷,惠澄《肇論疏》3卷;宋遵式《肇論疏科》1卷、《注肇論疏》6卷,曉月《夾科肇論序注》1卷,淨源《肇論中吳集解》3卷、《肇論集解令模鈔》2卷,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釋肇論》1卷;元文才《肇論新疏》3卷、《肇論新疏遊刃》3卷;明德清《肇論略疏》6卷等。此外,據日本《東域傳燈錄》所載,尚有不詳作者的《肇論私記》1卷,東山矩《肇論略疏》1卷,惠澄《肇論鈔》1卷、《肇論文句圖》1卷,雲興《肇論略出要義兼注附並序》1卷。據高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所載,另有亡名或雲睿法師撰《肇論注》1卷,元康《肇論夾科》2卷,光瑤《肇論注》3卷,好直《肇論注》3卷,淨源《中吳集解科》1卷等。(陳士強)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肇論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