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舊華嚴經卷五十九所載大海底下之廣大吸水石;以此石廣大如山,故又稱沃焦山。其下爲阿鼻地獄之火氣所炙,故此石經常焦熱。金剛叁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大一五·六九八中):“如阿耨大池出四大河,此四大河分爲八河,及閻浮提一切衆流皆歸大海。以沃燋山故,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
又有沃焦石之海,稱爲沃焦海,乃衆生受苦之處。此外,佛典中亦常以“沃焦”一詞比喻凡夫之欲情無窮無盡,猶如此石之焦熱難耐,苦不堪言;准此,釋迦牟尼又稱爲“度沃焦”,蓋謂舉世之中,獨有佛爲超度此苦之人。[觀佛叁昧海經卷五、賢愚因緣經卷四、法華文句記卷九下]
(雜名)在大海底吸水石之名。由其下無間地獄之火氣,故此石常焦熱雲。觀佛經五曰:“從阿鼻地獄上沖大海沃焦山,下大海水渧如車軸計。”賢愚因緣經四曰:“海何以故?注入不增不減。下阿鼻火上沖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注入故,以故不減。”文句記九下曰:“沃焦者,舊華嚴經名號品中,及十住婆沙中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文句私記九本曰:“兼名苑曰:東海有焦石,一名沃焦。方圓叁萬裏,水沃之,則消盡。”金剛叁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曰:“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此四大河爲八河,及閻浮提一切衆流皆歸大海。以沃燋山故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滅。”又以譬凡夫之欲情無窮極,佛獨超度之,故釋迦牟尼,一翻度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