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天臺宗?天臺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英漢對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天臺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天臺宗”的解釋

  又作法華宗、天臺法華宗、臺宗、圓宗、臺家。我國十叁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六朝時,智顗大師棲止天臺山,倡立一宗之教觀,世稱天臺大師,遂以所立之宗稱爲天臺宗,或臺教。天臺宗之僧徒,即被稱爲臺徒;天臺宗之道法,稱爲臺道。又此宗依法華經以判一代時教,且最尊崇法華經,故又稱法華宗。本宗即是以天臺智者大師爲開祖,以法華經教旨爲基礎判立五時八教之教相,提倡叁谛圓融之理,依觀心之法以期“速疾頓成”之大乘宗派。

  智顗原師事南嶽慧思(515~577),修習叁種止觀之法,慧思嘗就北齊之慧文受“一心叁智”之旨。據摩诃止觀卷一上載,慧文依大智度論修得觀心之法,又揭示中論之偈以爲一心叁觀之基礎,慧思受彼觀心法後,啓發法華叁昧,著法華經安樂行儀、隨自意叁昧、諸法無诤叁法門等。智顗于陳天嘉元年(560)谒見慧思,受法華叁昧、四安樂行,讀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之文,豁然開悟。後赴金陵瓦官寺以法華經開題宣講大智度論,闡釋次第禅門。太建七年(575)入天臺山,隱棲十年。所著法華玄義、摩诃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爲“天臺叁大部”。隋初入荊州玉泉寺,講法華玄義,說摩诃止觀,故本宗雖以龍樹爲高祖,而以智顗爲第四祖,然就思想傳承之集大成而言,智顗實爲本宗之開祖。其門人頗多,受法弟子有叁十二人。其中,灌頂(561~632)師事智顗二十余年,頗能領持其遺教,撰有大般涅槃經玄義及疏、觀心論疏等數十卷,是爲第二祖。其後傳承叁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之下有六祖湛然(711~782),夙習臺學二十年,對當時華嚴、法相、律、禅、密等諸宗,大張天臺教綱,嘗蒙玄宗等叁帝之敕召,屢辭而專事著作與講法,號稱本宗中興之祖,著有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止觀義例、金剛錍等二十余部。提倡“非情佛性”、“無情有性”之義,主張草木磚石亦有佛性。此外又糅合大乘起信論之說,確立宋代天臺教學之基礎。其弟子有道邃、行滿、元皓、道暹、明曠等,道邃再傳宗穎、良谞。未久,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之戰亂,天臺之典籍章疏大多散逸,天臺宗乃漸衰微。後有高麗僧谛觀應吳越國忠懿王之請,攜大批天臺典籍至華,天臺宗衰頹之機乃得扭轉。十二祖義寂之門人義通亦由高麗國來師事義寂,弘揚教觀,是爲十叁祖。其門下有四明知禮(960~1028)及慈雲遵式等諸哲。知禮作指要鈔、妙宗鈔等,與遵式之系統同爲天臺山家派。義寂之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下傳晤恩、源清、洪敏、孤山智圓(976~1022)、梵天慶昭(963~1017)等,此系統稱爲山外派。兩派之爭端,起于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之真僞問題,由之並逐漸演成唯心論與實相論之對立論爭。知禮曾針對晤恩之“真心觀”,而製“扶宗釋難”,倡導“妄心觀”之說,而後兩派往複論戰凡四十年,是爲山家、山外之爭。于山外派,慶昭之門下有鹹潤、繼齊等人繼之。山外派之學說每被斥爲不純,不久衰微。山家派四明知禮之法系則頗爲興榮,其門下之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叁人被稱爲“四明叁家”。至元代,天臺之勢不振。至明代,幽溪、傳燈、真覺等盛弘山家正宗。至蕅益智旭(1599~1655),援引唯識、禅宗之旨,以資發揮天臺教觀,惟亦因倡導性相、禅淨融會,而招致衰運。

  日本天臺宗則以傳教大師最澄爲始祖,曾來唐,受法于湛然之弟子道邃、行滿。返日本後,于比睿山創圓教、禅、圓戒、密教等四宗一致之旨,異于我國天臺宗。又最澄之弟子圓仁,及義真之弟子圓珍亦先後來唐,分別師事宗穎、良谞學臺教,複從諸師受金胎、蘇悉地大法、叁部之秘要及新譯經軌等密法,致使天臺密教教學得以普遍發展。至安然時,日本天臺宗已極端密教化。最澄之弟子義真以來,天臺座主統治一宗,然至圓仁、圓珍以後,法系分裂爲二。圓珍之徒衆脫離比睿山,住于園城寺(叁井寺),稱爲寺門;比睿山則稱爲山門。山門至良源時,教學以固有之圓教爲宗旨,高徒輩出,宗勢大起。良源之弟子源信則鼓吹淨土思想,興起惠心流;其另一弟子覺運則立檀那流,合稱爲惠檀二流。總計臺密系統,至後世共有十叁流派。院政時期淨土思想極其普遍,如良忍之融通念佛宗。鐮倉時代有源空之淨土宗,其弟子親鸾複創立淨土真宗。禅宗方面有榮西之臨濟宗、道元之曹洞宗。圓教方面有日蓮之日蓮宗。圓戒則有真盛主張“戒稱一致”之真盛派。上述天臺宗諸宗派至平安末期以後,逐漸重視口傳,故有所謂“口傳法門”産生。反之,教學方面則逐漸衰微。此外,僧兵之崛起、政權之爭奪、織田信長之燒討,皆造成比睿山之沒落。直至江戶時代,東睿山、日光山先後開創,乃複其舊觀。又因當時幕府獎勵學問,教學亦漸複興。現有天臺宗(比睿山延曆寺)、天臺寺門宗(園城寺)、天臺真盛宗(西教寺)等宗派。

  本宗教義可略分爲叁谛圓融、一念叁千、一心叁觀、六即等科:(一)叁谛圓融,本宗教義以諸法實相論爲中心,諸法實相即法華經所謂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諸法實相,即十如是等。叁谛者,空谛、假谛、中谛,或稱真谛、俗谛、中谛,一法上之德用差別即是叁谛,叁谛一一皆圓融相即,是爲叁谛圓融,亦即空不離假中,假不缺空中,中亦然。(二)一念叁千,即一念心具叁千諸法。天臺宗旨不論叁性漏、無漏,介爾有心,其心即具足叁千迷悟諸法。叁千者,總攝宇宙一切之名,同時表諸法之融攝。(叁)一心叁觀,即于一己內身之心識上,觀念修習叁千叁谛之妙理。法界森羅諸法,皆叁千叁谛,叁千叁谛皆性具,故色心因果,總皆是一種叁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同具叁千諸法,然以佛法太高,衆生法太廣,對初心之行者實難教化,故若欲應用此叁千叁谛之教理于實際,與其遠擇高廣之境界,不如近觀己心。所謂觀己心者,即觀介爾陰妄之一念,而日常之妄心,即第六意識之一念。觀此現前陰妄一刹那心,印日夜起滅之一念心具叁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是爲一心叁觀。(四)六即,自凡夫至佛之六種階位,有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等。(1)理即,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然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叁谛,全不識佛法。(2)名字即,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卷,聞見叁谛圓融之妙理,于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然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3)觀行即,既知名字,即起觀行,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4)相似即,觀慧稍進,于叁谛之妙境發相似解;觀慧轉明,登初住位,如將至火,先覺暖氣。(5)分證即,觀慧倍增,初破一分無明惑,見佛性理,其後分破四十一品無明,入于薩婆若(一切智)海。(6)究竟即,斷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

  本宗更以五時八教判釋佛陀一代聖教。五時者,將佛陀一代五十年間,應衆生之根機,應病與藥所說之教法,分爲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分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儀者,佛教化衆生所用之法有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化法者,佛教化衆生之教法內容有藏、通、別、圓等四種。

  民國以後,天臺學之複興得力于谛閑大師(1858~1932),彼創立觀宗研究社,爲作育天臺學者之專門學府,一時人材蔚起,有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禅定、可端等諸尊宿。[佛祖統紀卷五至卷二十二、天臺九祖傳、天臺山方外志、八宗綱要卷下、五教章通路記卷十二](參閱“山家山外”949、“五時八教”1132、“臺密”162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天臺宗”的解釋

  (流派)隋智者大師入寂于天臺山,故曰天臺大師。天臺大師所立,名天臺宗。此宗以法華經爲本經,以智度論爲指南,以涅槃經爲扶疏,以大品經爲觀法,因而明一心叁觀之妙理也。先是本宗第一祖北齊慧文,依中觀論始發明此妙理,以授第二祖南嶽之慧思,慧思傳之第叁祖天臺之智者。智者曰:傳道在行亦在說。于是講說叁部:一、玄義,是說一家之教相者;二、文句,是解法華之經文者;叁、止觀,是示一心之觀行者;一宗之教觀備于此。因以此師顯宗名。次有第四祖章安之灌頂,筆受天臺之講說,叁部之書成于此,一宗之典型永存。自章安曆第五祖法華之天宮,第六祖左溪之叁師,至第七祖荊溪之湛然。荊溪崛起中唐,作釋簽,疏記,輔行,次第釋彼叁部,又著金錍義例諸書,排他邪解。由荊溪八傳至宋之四明,是時臺宗萎微不振。四明解行兼至,再興一宗。而天臺始分爲山家山外二流,山家爲四明之正傳,以忘心爲觀境,及說事造之叁千。山外以慈光之悟恩爲祖,以真心爲觀境,且不許事造之叁千。四明既顯揚山家之正宗,而受之者爲廣智,神照,南屏等,源源不絕,且傳至日本,流布甚廣。而山外之流,不久湮滅。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天臺宗”的解釋

  中國佛教宗派。因創始人智  常住浙江天臺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史略  天臺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稱出自龍樹,實則啓蒙于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于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叁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合《中論·觀四谛品》的叁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叁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要義,又闡發“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爲以後天臺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後慧思傳智顗,智顗再發揮,終于形成以“一念叁千”和“叁谛圓融”爲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南義北禅的佛教學風。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世稱天臺叁大部,弟子灌頂得其真傳,作《涅槃玄義》和《涅槃經疏》,很有發揮。灌頂以一,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臺宗爲已任,對天臺叁大部都有翔實注解,發揮叁谛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禅宗,寫了《金鋼錍》、《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臺宗以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臺宗典籍,高麗派谛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和發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爲僞作而引起了一場曆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叁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叁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叁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爲不純,不久即衰。這次爭論記載在《四明十義書》中。天臺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稱“私淑臺宗”,著《法華會義》等多種,對天臺教觀頗有發揮。晚近有谛閑著《大乘止觀述記》等十余種。

  經典與判教  以《妙法蓮華經》爲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爲扶疏,《大般若經》爲觀法。智顗的天臺叁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爲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酷,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酷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叁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衆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裏,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五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爲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爲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爲頓、漸、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衆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爲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衆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爲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爲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爲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時,聽衆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稱之爲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爲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圓教,並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是藏教,小乘奉爲圭臬。《大方等大集經》沒且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叁教的,稱爲通教。最後《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理論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淵源于南嶽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諸法實相說。智顗用以與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叁種世間(即五陰世間、衆生世間、依報國土世間)等相配,構成“一念叁千”的理論。認爲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叁種世間,成叁十種世間。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叁千種世間。這叁千種世間,都不過是具在介爾(微細)一念心中,謂之“一念叁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叁千,而有事造叁千。智顗又用此叁千諸法爲介爾現前一念心的所觀之境,進而聯系慧文的“一心叁觀”來考察,認爲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于一念,叫做“一念叁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實,稱爲叁谛。叁即一,一即叁,叁一融通無障無礙,是爲叁谛圓融。修此一念叁千空、假、中的叁谛圓融,見空爲一切智,見假爲道種智,見中爲一切種智。所以叁谛圓融也就是叁智圓融。通過圓修叁谛,達到頓斷叁惑,圓證叁智,此即天臺宗的中心理論。用此一念叁千和叁谛圓融兩層實相說作爲觀法修修行,即觀叁千、叁谛諸法具于現前介爾陰妄一念之心,心即諸法,諸法即心,心法一體,無待絕待,謂之“觀不思議境”,此中能觀之智對所觀之境爲第一重能所,能觀智境對所觀陰妄一念爲第二重能所,這是總觀。另有九種助觀,即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治愛等。合稱十乘觀法。是爲天臺宗的圓頓止觀(禅法)。止觀是融爲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爲定,靜明觀照爲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明靜”,即含止觀並運、定慧力等之意。

  影響  該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禅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成“教在天臺,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臺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王新)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天臺宗”的解釋

Tien  Tai  Sect  ==  天臺宗

One  of  the  Ten  Great  Sect  in  Chinese  Buddhism.  It  was  initiated  by  Hui  Man  in  the  dynasty  of  Bei-Chai,  and  was  promoted  by  Chi-Hai  in  Tsui  Dynasty.  Mainly  based  on  Lotus  Sutra,  Tien  Tai  Sect  explains  all  universal  phenomena  with  Three  Dogmas.  For  the  practices,  it  emphasizes  cutting  off  Three  Delusions,  thus  establishes  the  method  of  Three  Meditations  of  One  Mind.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天臺宗”的解釋

  隋智者大師所立,因居天臺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爲主,明一心叁觀的妙理。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天臺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