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所代表之意義,及諸經論所闡釋者有下列數種:(一)爲天臺宗之實踐法門。止爲梵語s/amatha(奢摩他),觀爲梵語vipas/yana^ (毗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于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爲止觀,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靜。定、慧與戒同爲佛教徒之重要實踐德目,如阿含諸經對此多有論說。止與觀相輔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離之關系,一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將天臺之實踐法教義化、組織化、體系化之代表人物爲智顗。其著作“摩诃止觀”即以止觀之意義構成其體系,而以空假中叁觀之實踐法完成其組織。
在摩诃止觀卷叁上,有關于止觀名義之解說,將止觀各立叁義,稱爲叁止叁觀。止之叁義,即:(1)止息義,謂煩惱妄想寂然而停息。(2)停止義,謂緣心谛理,系念現前而停住不動。(3)對不止止義,即對不止而明止之義。謂無明與法性不二,然稱無明爲不止,稱法性爲止,此乃就相待(相對)而論,爲以不止而明止。觀之叁義,即:(1) 貫穿義,謂利用智慧以穿滅煩惱。(2)觀達義,謂觀智通達以契會真如。(3)對不觀觀義,即對不觀而明觀之義。謂無明與法性不二,然稱無明爲不觀,稱法性爲觀,此乃就相待而論,爲以不觀而明觀。同書又舉出,止觀具有相待(相對)與絕待(絕對)之義。相待止觀包括上述之叁止叁觀,即:(1)止息義與貫穿義乃就修門(實踐門)上之斷德(斷煩惱德)而言。(2)停止義及觀達義乃就智德(斷煩惱後所生之智德)而言。 (3)對不止止義及對不觀觀義乃就性德(本來的智、斷二德爲不二之法性之德)而言。絕待止觀,又稱不思議止觀、無生止觀、一大事止觀。其非言說之道,非心識之境,滅絕絕滅之故,稱爲絕待止;顛倒妄想斷除之故,稱爲絕待觀。即超越對待之域,止觀皆不可得,爲言亡慮絕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緣,則可有種種之說法。
此外,智顗從慧思所傳之止觀有叁種,即:(1)漸次止觀,持戒修定,以漸次悟入實相。此即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所說之實踐法。(2)不定止觀,順應衆生之性質能力,其實踐之順序亦不定。此爲六妙門一卷所說之實踐法。(3)圓頓止觀,初即以實相爲對象,而行解亦圓滿頓速。此爲摩诃止觀十卷所說之實踐法。其中,以一心叁觀、一念叁千爲實踐理論之圓頓止觀爲最勝法門。[成實論卷十五止觀品,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大乘止觀法門卷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華嚴五教止觀]
(二)據大乘起信論舉出,修行止觀門之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而隨順奢摩他(止);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而隨順毗婆舍那(觀),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而得成就。[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參閱“五行”1085)
(叁)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將奢摩他譯作止,止者,止心一處不做惡;將毗婆舍那譯作觀,觀者,心緣其事。(參閱“五念門”1109)
(四)據成實論卷十五止觀品,廣說止觀之行相,即:止爲定;觀爲慧,一切善法從修而生者,皆爲止觀所攝。止能遮結;觀能斷滅。又世間之衆生皆墮于二邊,若苦若樂;止能舍樂,觀能離苦。另七淨中之戒淨、心淨爲止,其余五淨爲觀;八大人覺中之六覺爲止,二覺爲觀;四憶處中之叁憶處爲止,第四憶處爲觀;四如意足爲止,四正勤爲觀;五根中之四根爲止,慧根爲觀;五力中之四力爲止,慧力爲觀;七覺分中之叁覺分爲止,叁覺分爲觀,念覺分則止觀俱隨;八道分中之叁分爲戒,二分爲止,叁分爲觀,其中,戒亦屬于止。又止能斷貪,觀則能除無明。
(五)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十,各別舉出修習止與觀之叁種事由,即:(1)爲不放逸、莊嚴大智、得自在等叁事,而修習奢摩他(止)。(2)爲觀生死惡果報、增長善根、破諸煩惱等叁事,而修習毗婆舍那(觀)。
蓋止觀即是修行者觀行之要法,于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等諸經論中宣說甚多。[中阿含卷十五叁十喻經、長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六妙法門、止觀大意、守護國界章卷上之下](參閱“叁十七道品”506)
(二)書名。爲智顗講述,灌頂筆錄之摩诃止觀之略稱。(參閱“摩诃止觀”6076)
(術語)梵名奢摩他,Śamatha毗缽舍那Vipaś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于谛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爲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于有門,生滅門,緣有爲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蓋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爲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注維摩經曰:“什曰:始觀等系心一處名爲止。靜極則明,明即慧爲觀也。”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止觀叁曰:“息義者,諸惡覺觀,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義停義者,緣心谛理,系念現前,停止不動。(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義。觀穿義者,智慧利用,穿滅煩惱。(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觀穿觀也。觀達義者,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中略)是就能觀得名,立觀達觀。”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又曰:“無明即明,不複流動,故名爲止。朗然大淨,呼之爲觀。”同二曰:“觀如燈,止如密室。”起信論曰:“止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同義記下末曰:“奢摩他此翻雲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也。毗缽舍那亦如是也。以雙現前時正名止觀故。”止觀輔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小止觀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結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觀一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同輔行曰:“止觀靜,觀體明也。”又曰:“此之止觀,天臺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大乘義章十曰:“止者外國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緣,離于散動故爲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觀者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于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 陳義孝編
系緣等叁止 系緣、製心、體真。
方便等叁止 體真、方便、離二邊分別。
九住心 安、乃至持。
二種觀 惟識、實相。
叁觀 空、假、中。
叁種叁觀 別相、通相、一心、各叁觀。
法界叁觀 真空、理事無礙、周遍含容。
圓覺叁觀 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
南山叁觀 性空、相空、惟識。
五觀 真、乃至慈。
五重唯識觀 遣虛存實、乃至遣相證性。
六門觀 顯體、乃至起六觀。
起二用 海印森羅常住、法界圓明自在。
示叁遍 一塵普周法界等叁。
行四德 隨緣妙用無方德等四。
入五止 照法清淨離緣止等五。
起六觀 攝境歸心真空觀等六。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