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智增悲增?智增悲增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智增悲增”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智增悲增”的解釋

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稱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又稱大悲菩薩。依法相宗之說,八地以前之菩薩,分爲智慧增上菩薩與慈悲增上菩薩,合稱爲二增菩薩。此智增、悲增二者,可各配于頓悟(直往)與漸悟(回心)。

  若依頓悟菩薩而言,其大智增上,斷惡證理自利之善根較多者,在初地伏盡俱生起煩惱障之現行,立即受變易身,稱爲智增(上)菩薩。其大悲增上,願永住生死,救度有情而做方便行,至第七地之滿心,始伏盡俱生起煩惱障之現行,稱爲悲增(上)菩薩。

  成唯識論卷七(大叁一·叁八上):“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中略)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此即表示智增菩薩有斷煩惱、至涅槃之智慧,而悲增菩薩則有住生死、救衆生之慈悲。

  另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本所載,在智增、悲增二種菩薩之外,另有智悲平等菩薩,其由意樂之差別,又分爲怖煩惱、不怖煩惱二類,而與智悲之增減無關。其中,怖煩惱者于二、叁地間隨時受變易身,不怖煩惱者則于四至七地間隨時受之。

  就漸悟之菩薩而言,由不還果或阿羅漢果而回心者,必爲智增菩薩,此菩薩于回心前盡了欲界之煩惱,故不受分段身;又由預流果與一來果而回心者之中,雖有成就智增者,然仍有欲界之煩惱,且本性下劣,怖畏生死。此四果之人與緣覺,皆隨其回心而受變易身。漸悟之悲增菩薩,指由預流果與一來果回心,而怖畏煩惱者;即尚存有欲界之煩惱,而于回心之後,願轉意而行廣大之利他,于七地以前,以分段身化度有情。此等頓悟、漸悟菩薩中,凡屬悲增之菩薩,于進入第八地時,必受變易身。對于法相宗智增、悲增之教義,有批駁之者,法藏于華嚴五教章卷叁中,即對此加以論難。[百法問答鈔卷六、卷七、略述法相義卷下]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智增悲增”的解釋

又作智增上、悲增上;或稱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依唯識宗之說,八地以前的菩薩,分爲智慧增上菩薩、慈悲增上菩薩,合稱爲二增菩薩。此智增、悲增二者,可各配于頓悟(直往)與漸悟(回心)。若依頓悟菩薩而言,其大智增上,斷惡證理自利之善根較多者,在初地伏盡俱生起煩惱障之現行,立即受變易身,稱爲智增上菩薩。其大悲增上,願永住生死,救度有情而做方便行,至第七地之滿心,始伏盡俱生起煩惱障之現行,稱爲悲增上菩薩。《成唯識論》卷七載:“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此即表示智增菩薩有斷煩惱、至涅槃之智慧,而悲增菩薩則有住生死、救衆生之慈悲。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智增悲增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