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初期之译经僧。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以安世高之名著称于世。为印度西北、波斯地方(今伊朗)之古王国(安息)王子,其姓盖从其出身地,故称安,因而有安侯、安世高之称。其幼时即以孝行著称,质敏性慈,博学多闻。父殁后,舍其王位而皈依佛门,博晓经藏,尤精通阿毗昙学与禅。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经西域诸国而至洛阳,从事翻译工作,至灵帝建宁三年(170)共二十余年,其间先后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转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一卷),此经数系出自出三藏记集卷二,然另有异说。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主要传播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之毗昙学和禅定理论。我国早期佛学之流布,由其奠定基础,且为将禅观带入我国之第一人。[安般守意经序、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六、卷十三、粱高僧传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
人名,本是安息国的王太子,名安清,号世高,父王逝,嗣王位,因厌世,让位于其叔,出家学道,博通三乘教,由是游历诸国,弘扬佛法,至洛阳,先习汉文,继翻译佛经,共译经论二十九部之多。 - 陈义孝编